旅游业回暖,不合理低价游有重现迹象。 业内人士指出,低价卡是旅行社吸引游客的常用手段。 要根除这种乱象,就需要推动旅游产业链和服务的升级。
“我差点上当!不过这个价格真的很诱人。” 2月20日,重庆市沙坪坝区居民许女士说起几天前的遭遇,仍心有余悸。
去年退休的许女士一直想去云南旅游。 春节假期,看到火爆的旅游市场,她决定节后去云南。 “浏览了几天,发现一款产品非常吸引人,6天5夜的行程,团报费只要499元。” 可当她去了旅行社后才发现,所谓的低价游只是个噱头,承诺的服务还不够。 兑现,景点变商场,游客怨声载道。
旅游市场终于迎来复苏,为何还有人前来“添堵”?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虽然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多次打击不合理、低价游,但此类现象仍屡禁不止。 现在,随着旅游业复苏,苗头重现,如何规范治理备受关注。
一个景点5个购物点
徐女士告诉记者,旅行社宣传499元的云南游包括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多个知名目的地,甚至说包含往返机票,酒店住宿在四人以上星星。
本来,徐女士准备报名,但到了旅行社后,发现这只是街边的一家小店,还有两名游客正在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 徐女士了解到,这两名游客之前也向云南旅行团反映过,回来后感觉受骗,要求退款。
一位游客告诉徐女士:“这个旅行团坑坑洼洼,景点变成了商场,都是小店,环境极差,什么都不买打折信息,导游会做鬼脸,甚至要求司机故意拖延行车时间。” 徐女士听说这个情况后,很快就打消了去群里举报的念头。
“没有购物,没有房间!” 近日,一段“购物团消费不达标没房卡”的视频引发关注。 视频中,一名老人与另一名女子发生争执,称对方是在逼她购物。 据了解,这一幕发生在广西桂林市某酒店前台。 老人是游客,女人是当地导游。 老人参加的旅行团从海南出发,团费398元,行程7天6夜。 随后,桂林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官方回应:经初步核实,涉事旅行社和导游涉嫌不合理低价旅游、强迫或变相强制购物特价购物平台,已立案调查。
家住重庆渝中区的彭先生告诉记者特价购物平台,去年夏天他也遇到了踩低价游的问题。 “报名前号称是‘0元游’,到了之后,旅行社不仅安排了购物点,还规定了消费门槛。”
“一个景点对应5个购物点,导游直接问每个购物点要花多少钱,然后再去下一个景点。” 彭先生说,他出差回来,买了一堆次品,还背了胃气,完全没有体验到旅行的乐趣。
低价旅游产品多来自非正规旅行社
“不合理、低价出行一直存在,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 重庆某旅行社市场部部长张宗军表示,旅游行业80%的矛盾、投诉和违规行为都是因为价格低。
“打低价牌是旅行社常用的拉客手段。” 张宗军分析,旅行社往往分为两种:团社和地社。 旅行社负责招客,按“人头数”赚钱,而地方旅行社负责接待,让游客多购物,赚取佣金是很多地方旅行社的利润来源之一。
一位在重庆从事带团旅游的导游指出,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导致了不合理、低价的旅游产品的出现。 “对于游客来说,当然是越便宜越好,经营者抓住了这种贪便宜的心理,先吸引游客入团,再通过欺骗、强迫游客购物等方式非法牟利。”
张宗军还提到,行业不时发生价格战也是原因之一。 “虽然很多从业者都非常清楚,价格战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双输局面,但谁愿意出卖客源呢?”
“不过,正规的旅行社肯定不会推销低价旅游产品,毕竟这是自毁形象、自毁品牌的做法。” 有同修这样说。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不合理、低价的旅游产品都来自非正规旅行社,甚至还有一些没有取得旅行社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和跨境企业。 它们往往隐藏在相关行业部门的盲区。
推动旅游产业链和服务升级
去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部分地区不合理低价旅游、无证经营的旅行社业务、强制或变相强制导游购物 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记者注意到,这只是近年来出台的应对游戏不合理、低价乱象的管理文件之一。 然而重重打击之下,为何仍旧如此乱象重演?
重庆市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一方面,部分旅行社和导游在利益驱使下甘冒风险; 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低价游、利益相关者多、链条长、监管散,难以一网打尽。
“在我们这个行业,低成本旅游的管理被称为‘打地鼠’。如果一方被打倒,另一方就会冒出来。” 曾在多家旅行社工作过的袁欣这样形容。
张宗军表示,杜绝不合理低价旅游,需要推动旅游产业链和服务升级,以团社为源头,实行首责制,调整旅游经营模式。团社靠报团人数,地方社靠游客消费。 两人分担责任。 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将以同等力度予以惩处,从源头上遏制乱象频发。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要杜绝不合理低价旅游,首先要推动更多旅行社和旅行社品牌化,让旅游市场有更多诚信商家,达到效果良币驱逐劣币。 其次,建立有效及时的司法救助和行政救助制度,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陷阱和隐患,及时得到旅游行政部门的帮助,切断不合理、低价的旅游利益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