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关店和转型变革的背后如何加盟品牌折扣店,一品生鲜经历了什么?
这是一品生鲜近两年来再次引发行业讨论的标志性事件。 北京、合肥、蚌埠等地的关店,指向战略收缩和止损减持的两种可能,关系到一品生鲜的实际经营和生存空间。 重庆很多门店改成一品批发部,弱化生鲜品类,相当于换了个赛道,放弃了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对整体影响更大。
一品生鲜无疑正处于关键的转折点。 重要的时间点有两个,一个是改变现在。 未能充分盈利,依靠机构融资等因素,使得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表现不断优化,依然是悬在一品生鲜头上的一把利剑。 上述调整能否推动一品生鲜达到预期,其影响不仅限于经营试错,更可能涉及生存基础。
例如,某供应商表示,一品生鲜总部合肥地区高峰期有120家门店,现有门店有80家。
二是变革酝酿开始。 作为连锁社区生鲜头部品牌,一品生鲜从之前的快速扩张,发展到现在调整主营模式、关店止损。 其背后的原因至少涉及商业模式、运营能力和内部组织。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2021年前后是目前已知的转折点,而一品生鲜内部将此前广受赞誉的“门店合伙人制”转变为加盟模式是主要变量。
理清一品生鲜业务的全貌,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成为了解一品生鲜的关键。
与行业发展相关的本质因素是,一品生鲜是以生鲜折扣店起家,低价销售民生商品是其驱动因素。 表面上看,一品生鲜到底是靠注资卖低毛利甚至负毛利的商品来运营折扣店业态,还是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匹配品类规划来真正跑通折扣店模式?
当资本市场热衷于投资生鲜门店等零售赛道时,上述因素或许不会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 只要公司能够成功上市,资本能够顺利退出如何加盟品牌折扣店,公司规模化后也可以考虑盈利。 然而,当前资本市场的寒冷已经成为现实,上述招数已经无法支撑输血企业的生存。 竞争加剧下,企业难免进退两难。
运行条件
梳理一品生鲜近年来的走势,调整收缩的特征明显。
调整主要体现在多种店型的推出和主力店型一品生鲜的转型。 《零售第三只眼》了解到,一品现有品牌包括一品生鲜、一品生鲜、一品生鲜折扣店(旧版)、一品小店、一品批发部和一品到家六种。 不过,一品生鲜创始人姜健飞2021年开设的“简子牌生鲜肉铺”猪肉专卖店,并未被纳入一品总部最新发布的存续超市品牌统计。
一品生鲜、一品生鲜、一品生鲜折扣店(旧版)可视为一品生鲜的一系列渐进升级,主要在品牌形象、品类结构、生鲜品质和数字化等方面进行升级。 在本轮关店之前,门店数量约为1500家。
一品小店、一品批发部、一品到家是一品在社区生鲜业务之外的其他尝试。 一品小店是一家B2B企业,主要通过翻牌夫妻店运营; 一品到家是通过门店自取模式运营的团购业务,类似于大萝卜; 一品批发部是一品最新推出的折扣店业态,与目前重庆市场快速发展的跳马批发部非常相似。
在上述门店类型的试水过程中,首批大规模关停的是一品到家业务。 高峰期进驻25个城市,计划开设5万个自提点。 然而,2021年初,一品到家开始陆续撤城,并于2021年7月撤回杭州研发运营中心,目前业务基本关闭。
“当时,美团好、多多、橙心好、一品到家在合肥争夺市场,价格战是主要的打法,一品到家1块钱50分,鸡蛋9.9元。”一块板,菜几块钱一斤,晚上卖一分钱,亏损严重,导致倒闭记账,退还保证金。” 一家供应商召回。
现阶段关店的主要业态是一品生鲜门店。 业内人士表示,类似蚌埠关闭22家门店的情况,应该是总部决定关停全市经营; 合肥市场关店属于加盟商退出、关店止损。
“一品2022年开始尝试加盟,现在基本上都改回直营了,应该是加盟店亏本了,加盟商不愿意做,目前剩下的门店都是直营店。” 合肥市场一位供应商透露说。
除了门店整体亏损外,一品生鲜的单店收入并没有随着门店调整而增长,甚至不少门店相比2021年之前都有明显下滑。
一品生鲜前店长告诉《零售业第三只眼》,“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品生鲜单店日销售额能达到5万多元,后来下降到2万-3万元。现阶段前台毛利10个点左右,后台毛利5到6个点。其中,鸡蛋、米粉、粮油前十的销售毛利基本不超过10分。”
有零售高管评价,按照商业逻辑测算打折,一品生鲜门店至少需要做到日销售额2.6万元,毛利保持在23%左右,才能实现单店盈亏平衡。 如果按照上述营收数据测算,一品生鲜门店将难以盈利。
变革的动力
一品生鲜发展至今,打法、经营策略、组织机制是主要影响因素。 其中,组织机制调整是一品生鲜门店经营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
依托生鲜折扣店模式,一品生鲜凭借产品的高价格竞争力,在发展初期得以快速发展,加上创始团队的永辉生鲜业务背景,获得美团龙珠资本、今日资本、腾讯等资本支持。 此后,通过全国扩张向规模化扩张一直是一品生鲜的发展路径,而上市的尝试也为一品生鲜创造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资本市场变化、生鲜经营渠道竞争加剧等因素限制了一品生鲜的规模化发展路径,导致企业倒闭、门店萎缩。
一位原一品生鲜中层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2021年是一品生鲜发展的转折年。 盈利要求的提高是一个重大变化,一品生鲜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在他看来,这是导致一品门店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很多员工对相关调整并不认可。
其中一项调整是,宜品生鲜将逐步取消门店合伙制。 合伙人制度是一品生鲜在前期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家店总部出资60%,40%店长出资10万元,每个科长出资2万-8万元。 然后按持股比例分配股息。 据了解,当时一品生鲜的部分店长月薪可达2万元,但后来招聘的店长月薪仅为5000元。
“以前的团队模式比较好,店长和员工都是合伙人,每个人都带着主人翁意识参与,所以店里有竞争力,运营规范好,爆款都展示出来了。后来的模式变了。”可能老板觉得店长挣的钱太多了,所以不分红。这也导致后期人员减少,店长频繁更换。团队分散,提拔爆品不足,经营业绩开始下滑。” 一位前一品生鲜员工表示。
同时,为推进内部反腐倡廉,防止采购收回扣,一品生鲜在内部推行采购换人制度,即相关人员原则上不能负责采购超过一年,需要一年后转让。 上述员工认为,频繁更换采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的竞争力。
一位熟悉一品生鲜的采购员表示,一品生鲜早期的爆款产品确实吸引了很多顾客,创造了销量。 但现在来看,低毛利吸引客户成了主要玩法。
“在一品门店销量中占比最高的鸡蛋,近几个月进货5元左右,一品生鲜门店基本都在卖,利润一两分钱;牛肉进货价37元,而一品生鲜卖39.9元,基本没有毛利;大米也是1.8元进口,卖1.9元左右,客流量确实增加了,但利润很低。 上述购买是示例。
不过,有熟悉一品生鲜的业内人士表示,一品不做门店合伙人制度,是为了让股权结构更加清晰,收回门店准备上市。 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
2021年确实是一品股权变动频繁的一年。
当年9月开始,今日资本、腾讯、中鼎资本等11家股东全部退出一品生鲜母公司重庆一品红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6月在香港成立的私人有限公司YI PIN HONG Limited成为一品股东,成为重庆一品红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股东。
这样一来,一品生鲜的股权结构就“耳目一新”了: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公司100%控股重庆一品红科技有限公司,同时旗下还有数家股权清晰的子公司。 一品生鲜的早期投资人告诉《第三只眼零售》,一品生鲜正在为红筹上市做准备。
调整后
目前,关闭亏损门店、试水折扣店是一品生鲜的主要动作。 该行业收到了褒贬不一的评论。
赞同者认为,关店无可厚非,减轻亏损压力有利于一品生鲜的上市。 至少从目前来看,一品生鲜的基本运营还在。 如果一品生鲜后期继续升级供应链,真正通过提高效率降低商品成本,在社区生鲜赛道跑出来还是有可能的。
“比如一品生鲜目前基地直接采购的SKU数量应该占到50%-60%左右,直接采购的规模应该占到70%左右。这和基地定制化种植是有区别的。以一品生鲜目前的体量,如果真的在基地做大做强,还是有增长空间的。” 一位零售业高管评论道。
但也有持负面意见的人士表示,从一品生鲜重庆部分门店变更为一品批发部可以看出,弱化生鲜品类很容易让一品生鲜失去核心竞争力。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跳马批发部此前的开店策略可以说是在一品生鲜旁边开店,通过“一件还批发”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跳马的批发部虽然不卖生鲜,但却抢走了一品生鲜门店标品的生意。 考虑到一品生鲜的毛利较低,如果将标品业务分拆,将极大影响盈利表现。
“一品为对抗跳马批发部的冲击,被迫开设一品批发部。包括产品、价格、陈列,几乎与跳马批发部一模一样。但从目前的门店来看,他们没有发挥折扣店的本质,而放弃了生鲜品类。他们自己可能也不是很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 重庆当地一家零售企业负责人表示。
此外,关注一品的投资者对《第三只眼看零售》评论说,“可能还有管理层的要求,毕竟资本需要退出渠道。与社区生鲜店相比,折扣店的资本要求更高。”注意,一品将部分门店改成折扣店,这不仅是对业务的考验,也可能会促进整合和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