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闲鱼发布《软件服务费收取政策说明》,表示拟对在平台内进行高频次、大额交易的卖家收取软件服务费。 收费政策预计6月6日起实施。
具体而言,若用户闲鱼账户当月产生的交易笔数大于10笔且累计交易金额大于10000元,则闲鱼将对超过该交易订单的交易订单使用每笔订单的实际成交金额。当月的充电阈值。 在此基础上加收1%的服务费。
乍一看,新政策似乎旨在解决专业卖家和二手经销商激增的问题。
过去几年,主打“让闲置商品流动起来”的闲鱼受到外界的高度评价。 在这个二手交易平台上,个人卖家和个人买家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二手物品。 但当专业卖家和二手商蜂拥而至后,闲鱼开始“变味”,至少对个人卖家和买家来说,不再纯粹。
新政策针对的群体是交易频率高、交易金额高的卖家,但外界不少声音认为“1%的服务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事实上,从劝阻专业卖家和二手商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新政策与闲鱼此前开店招商的操作明显矛盾。 不过,如果把闲鱼从C2C向B2C的转型看成是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相结合的产物,那么这项新政策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你是闲鱼的早期用户,你很容易感受到闲鱼这几年的变化。 前几年,闲鱼上交易物品的文案描述大多非常套路,交易物品的照片也非常逼真。 这是个体卖家占据主流的显着特征,但现在,交易物品的文案和照片都变得异常精致。 这是专业卖家占据主流的标志之一。
近一两年,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在淘宝上点击某个商品链接,会突然跳转到闲鱼平台,或者看到“类似的二手”商品闲鱼信息,但点击后会跳转到闲鱼平台。 在淘宝平台上,这些产品的背后站着专业的卖家。 此外,“某场馆停业/清场,器物/家具降价销售”等文案,基本都是专业卖家常用的“包装手法”。
闲鱼的专业卖家占比没有具体数据,但客观事实是,这几年在闲鱼取得巨大成就的专业卖家不在少数。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闲鱼怎么赚钱”,高赞答案有3万点赞。 主要回答是开通闲鱼前需要做哪些准备,闲鱼的货源从何而来,如何打造爆款产品? 如何增加闲鱼的权重,卖更多的货给了很多干货。 这个回答出圈后,评论区甚至成了专业卖家的经验交流区,准备在闲鱼上发力的人也不少。 小白特意过来看文章的。
对于专业卖家和二手商来说,闲鱼确实有足够的吸引力。 首先是用户规模。 阿里巴巴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闲鱼一季度活跃用户超过1亿。 从年龄分布来看,闲鱼的用户非常年轻。 90后占比超过60%,95后占比超过36%。 ,95后人口规模超过3300万。 而这群年轻人正是当下的主力消费群体。
二是成本问题。 首先,在传统电商平台开店销售商品需要保证金。 第二,在传统电商平台上获取曝光和流量的成本非常高,但在闲鱼上,这些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专业卖家和二手商来说,闲鱼本质上是一个“不需要资质认证”、“可以规避一些商家责任”的销售平台。
由此看来闲鱼卖货货源哪里最便宜,大量专业卖家和二手商涌入闲鱼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在专业卖家和二手商各自成就自己的利益神话的同时,闲鱼散户卖家和散户的体验却变差了。 知乎上“为什么闲鱼越来越差”这个问题的答案成千上万,几乎每一个都是笑话。
其中不少散户表示,在专业卖家涌入闲鱼后,他们的闲置转售效率直线下降,这不难理解。 从买家的角度来看,当你在闲鱼搜索某类商品时优惠活动,最先跳出的商品大多是专业卖家的商品信息。 专业卖家与个人卖家的比例失衡后,个人卖家很难经常打磨自己的产品。 增加曝光率,这也让个体买家很难找到个体卖家。
然而,二手交易商并不为此烦恼。 如今,个人卖家在闲鱼上发布电子产品时,经常会遇到以下情况,即发布后立即被拍。 这类交易虽然有散户,但以二手商居多。 如果产品低于他们的价格,他们可以使用软件立即扫描商品。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卖家和个体买家的体验可想而知,这也直观地体现在闲鱼的用户规模上。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闲鱼月活跃用户在2021年6月达到1.43亿,迎来高峰,但到2023年1月,闲鱼月活跃用户仅为9739万。
有人认为,今天的闲鱼更像是拼多多的翻版。 这句话多少有点道理,因为很多专业卖家跟拼多多的产品是同一个货源的。 但讽刺的是,同样的产品,闲鱼有时候比拼多多还贵。
如果要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平台购买新品,很多人自然会投给拼多多。 虽然闲鱼在2022年出台规定,要求商家在发布新品时提供“7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但卖家只能通过设置“99新”来规避这一规定。 某些权利仍然得不到保障。
新的服务收费政策出台后,舆论中不乏乐观的声音。 网上有人直言:“如果闲鱼真的能保护买卖双方,遇事不推卸,卖个人物品我出10%,手续费我也愿意出。” 那么问题来了,这1%的服务费真的能保护个体买卖双方吗?
个人卖家和个人买家的理想诉求是专业卖家和二手商回归自己的平台,但现实是1%的服务费不足以说服大部分专业卖家和二手商退出。 原因也很简单。 收费还是太低了。
以月销售额10000元计算,1%的服务费仅为100元。 如果卖家销售的商品毛利率相当可观,则可以忽略这笔服务费的存在。 在闲鱼上,有一类卖家是“无货源卖家”,即把货源平台的产品上传到闲鱼上,赚取差价。 网上有人透露,这种没有货源的模式利润在4%到5%。 你看,扣除1%的服务费也没什么坏处,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个高毛利的生意。
目前1%服务费真正打击的是食物链底部的存在,也就是毛利极低的只靠量赚钱的商家,比如之前在闲鱼很流行的优惠券,比如卖视频的平台会员卡,数字音乐平台的会员卡等等。问题是现在闲鱼上的专业卖家卖的产品种类和主流电商平台一样多。 他们只清理薄利多销的小商品,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甚至可能恶化买家的体验。 闲鱼上的产品比较“不规范”,价格波动空间较大。 如果商家不愿意承担这1%的服务费成本,可以通过涨价的方式转嫁给买家。 1%的比例太低了。 即使商家转嫁成本,有时也很难被人看到。
如果要劝阻专业卖家和二手商,服务费的合理比例是多少? 其实很难平衡。 在海外,Ebay收取的服务费占比为12%。 在中国,当服务费上涨到10%时,许多卖家转而使用闲鱼。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服务费比例太低,可能效果不佳。 如果太高了,就会劝阻买卖双方,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除了收费低,收费不全也是闲鱼新政策的一大问题。 文中提到,闲鱼平台上存在大量二手商,尤其是电子产品类目。 这些二手商也扮演着“买家”的角色。 每月交易量超过一定金额的买家收取手续费,以遏制二手商和黄牛。
对于闲鱼的新政,有人认为这是闲鱼面对专业卖家和二手商泛滥的无奈选择。 向专业卖家和二手交易商收取服务费,及时获利止损。 但闲鱼是否被动,还是一个问号。
此前,闲鱼作为C2C交易平台,本质上比较中立,买卖双方个人风险自担,交易等交易问题也通过小法庭解决。 当然,《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二手平台发生欺诈行为的,平台应当协助消费者追回货款。 损失应承担连带责任。 但在中立的前提下,平台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归类为“不负责任”。
闲鱼开始对平台交易收取服务费后,性质就变了,正如用户质疑:“可以收费,但收费之后,买假货谁来负责?” 在此前提下闲鱼卖货货源哪里最便宜,卖家与平台已经成为实质性的利益共同体,所承担的连带责任的分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也不是一个小小的闲鱼法院就能解决的。
早在2020年,闲鱼平台专业卖家增加的问题就被广泛吐槽。 在这样的背景下,闲鱼时隔近三年给出了解决方案。 看似不合理,但如果我们回头看看闲鱼这两年的举动,或许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去年,闲鱼开通了合作招商渠道,即闲鱼小铺。 网络招商包括手机数码卖家、卡券充值卖家、二手车卖家、百币中奖供应商。 成为闲鱼合作卖家的卖家将获得不同程度的支持。 例如,成为闲鱼手机数字化合作卖家后,将有机会获得严选渠道、验证好物渠道、闲鱼手机搜索筛选等流量支持。
结合招商渠道的开通、新品发布的“七日无理由退换货”规定,以及对高频、高价值卖家收取服务费,这其实更像是一种结合拳头。 闲鱼在新政策声明中表示,收取服务费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二手交易市场,提升用户体验,保障用户权益,但实际上,上述一系列行为与这句话,至少对个人来说,对买卖双方都是一样的。
如果说闲鱼从C2C到B2C的转型一开始是被动的,那么从这个组合拳开始,闲鱼也给出了自己主动的选择。 然而,这是否是一个好的举动仍然值得怀疑。
*新游戏(ID:newgametheory)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