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对先知来说是特别不适合的一年。
今年,自称与外星人有过亲密接触的美国女性南希·里德尔遭遇了第二次职业危机:因为外星人驾驶的尼比鲁星球没有如期前来毁灭地球,她不得不回去修改你的预言。 此前,南希曾将外星人的到来时间从 2003 年推迟到 2012 年。
预测也许是最便宜的操纵舆论的方法。
同样在2012年初,中国另一位预言家企业家李国庆也发出了新的断言:最迟10月,京东将把自己的钱烧光,“当当赚一花二,京东赚一花四。”
此前,媒体圈流传着一个计算公式:
2011年,京东亏损超过20亿元; 2012年,如果京东的销售额达到原定计划,全年亏损将达到90亿元。 两年亏损已超过京东C轮融资15亿美元。
李国庆用手指一数,京东家的余粮都快吃完了。
但谁也没想到,这一预言会以“傻大黑厚事件”之名留在电商行业的历史长河中。
刘强东在微博上回复道:“国庆哥又傻了。” 媒体很快被这四个字的形容词吸引住了,某门户网站做了个头条“刘强东:国庆哥又傻又黑又厚”。
在耽美文学还不是很流行的年代,这样的标题无疑是太刺激了。 刘强东不得不再次出面解释,是李国庆兄弟先是在2000人的会议上骂自己“笨黑厚”,然后选择反骂。 某科技媒体又做了一个头条:刘强东和李国庆互相指责对方傻。
不管是谁先开口,“笨大黑粗”这几个字,显然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商务创业是时间和损失之间的平衡。 在成为最后的赢家之前,淘宝连续亏损6年,京东亏损12年,成立较早的亚马逊亏损20年。
在损失中生存,在损失中争取时间。 如今远离主战场的李国庆应该没有想到,自己与电商巨头之间的差距,其实是在亏损中消失。
在亏损中争取时间
2005年是纸媒最后的黄金时代。 武汉某报社在纸媒暮光之际突然在广告版刊登匿名文章:阿里巴巴欲围魏救赵,淘宝疑为资金黑洞。
文章称,“阿里巴巴的模式没有吸引力。 淘宝已经成为永远无法盈利的资本黑洞。 它需要阿里巴巴的持续投资。 阿里巴巴迟早会被打倒。”
当天下午,淘宝发表声明称,“国内某交易网站及其聘请的公关公司以极其恶劣的手段对淘宝进行攻击。” 随后,淘宝公关也向媒体记者详细解释了这种“极其糟糕的做法”:某公司花钱为对方在广告页面投放了一条“广告”,并随着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推送这条“广告”。
今天的阿里巴巴没有底片,但有趣的是,14年后,另一个新兴电商平台拼多多也接连遭遇类似的黑公关,逼得副总裁频频跳出来说明事实。
当然,这是一回事。
至少在当时,这段话让人直接联想到另一个“个人交易网站”eBay。 2005年,eBay的“收费”策略与淘宝的“免费”政策进行了决战。
在习惯了算账的美国人看来,搞免费路线的淘宝走的是一条歪路。 eBay好不容易摸索出的收费路线,差点就盈利了,而淘宝却要花4.5亿烧钱做公益。
美国人大概忘记了,浙江人一向擅长以时间换空间的战斗哲学,但这一次不同的是,一个日本人帮一个浙江人赶走了美国人。
10个月后,马云从软银手中拿回10亿元,再次投资淘宝。
一年后,美国人撤了。
事实上,eBay唯一没有想清楚的是,作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怎么会怕亏本呢?
eBay退出六年后,一个自称老刘的人突然来到了深圳。 在一次活动中,老刘公开声称,要烧掉10亿,要用10年才能把电商做好。
这样的场景就算是后来放在中关村创业街的咖啡馆里,你也一定觉得这个老刘喝醉了。
不过,同样是喝酒,这个老刘却不一样。 在写这篇文章前半年的一个夏夜,刘强东刚刚通过喝酒拿到了7亿美元的融资。 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跟随老刘到乌鲁木齐考察。 晚宴上,刘强东招待了一位新疆当地的送货员。 面对送货员小哥递过来的大碗酒,老刘一杯接一杯地喝,直到喝完。 片。
对当时的老刘来说,能喝酒还是加分项。 当晚,尤里·米尔纳决定再向刘强东支付7亿美元。
当然,这笔钱也是用来赔本的。
你会输多久?
从2005年底开始,大家就急于为没有盈利点的淘宝寻找商业模式。 光是讨论淘宝什么时候盈利这个话题,至少就有12名大学生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
2006年5月10日,淘宝终于找到了收费的办法,却引发了淘宝史上最著名的危机。 淘宝宣布建立“招财造宝”网上竞价排名系统。 卖家竞价某个关键词进行推广,并根据成交情况支付费用。
中国人民对“PPC”的抵制其实从那时就开始了。 很快,卖家指责淘宝“变相收费”,违背了当初免费的承诺。 一些卖家甚至成立了“市场罢工联盟”,决定在六一儿童节集体罢工。
用公关修辞筑起的堰塞湖,终究需要用公关修辞加固。 马云一方面要站出来安抚用户,一面喊着“三年不盈利”的口号,另一方面又要安抚投资人,“我们公司有现金储备,可以免费淘宝到至少再过20年。”
在参照超女进行了10万卖家集体公投后,淘宝史上第一款盈利产品终于落下帷幕。 为了三年的承诺,马云付出的代价是再投资20亿。
2009年,时任淘宝CFO的张勇一脸轻松地宣布即将收支平衡。 6年时间,阿里在淘宝上烧了近35亿元。
35亿元的记录将在几年后被一夜白头的老刘打破。
这恰好是金融危机袭来的第二年。 整个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企业没有获得任何融资。 在北京寒风中挣扎的老刘,账户里只有今日资本许昕的1000万美元。 在成为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之前,他至少还缺10亿美元的融资。
拿到1000万美元后,刘强东宣布了两个决定:一是从销售3C产品向全品类扩张,二是打造仓储配送一体化的物流体系。
这两个决定吓跑了几乎所有的投资者。 几乎所有回到美国从事VC投资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决定意味着什么:烧钱。
仓皇出逃的投资者心中只有一件事:这就是中国版的Webvan。
Webvan成立于1998年,曾是美国生鲜电商的明星创业公司。 获得融资后,创始人决定先干粮草,投入巨资自建仓储物流。 两年后,这家生鲜电商巨头破产,投资人的12亿美元变成了一个巨大而无用的冷库。
2008年,刘强东带着自己的计划,找到了中国创投教父严彦。 不但一分钱没要回来,反而生气了。 在这短短半个小时的会面中,颜妍只表达了两个观点:我对你没兴趣; 京东毛利低,经营效率差。
从此,刘强东和颜妍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小刘不必如此。 晏晏只是表达了当时风投对电商的主流看法。 在对刘强东不屑一顾的同时,闫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以下看法:除了凡客诚品,电商基本都是坑爹的,不赚钱。
为什么凡客诚品是个例外? 因为颜妍是Fancl的投资人。
此后,虽然刘强东靠运气拿到了2100万美元的关键融资,并从此开启了疯狂的融资节奏,但“不赚钱”始终是他头上最大的标签。 即便在完成单笔15亿美元融资后,颜妍在接受刘强东的媒体采访时依然这样评价,“宁可耻于不赚到钱,也不愿赚到傻”:如果真的觉得丢人,那就现在赚吧!
到目前为止,“京东损失了多少”? 已经成为了全民的猜测。
2011年6月,李国庆在微博上出一道“算术题”:如果知道京东商城2011年的销售毛利率是4.5%,亏损率为9%,亏损率是毛利的两倍率,换来公司200%的增速,京东损失了多少? 多久可以赔钱?
《互联网周刊》的记者真的给京东算了一笔帐。 按照京东8.9%的年亏损率计算,仅2011年,京东的亏损就至少达30亿元。
小刘要等十年才能报仇。 因为京东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解决了“不赚钱”的问题,直到2017年第一季度,各大媒体才欣然等来一条头条:京东终于盈利了。
直至2014年上市,据不完全统计,京东“烧”了近30亿美元。
据媒体测算,在2017年一季度首次盈利之前,京东至少烧了300亿元。 随后,在央视节目中,刘强东当场更正了这个数字,“按照美国会计准则,我们去年账面亏损94亿。”
当然,这一次,谁也不敢怀疑老刘喝多了。
所有的损失都去了哪里?
作为中国创投的教父,晏晏的逻辑没有错。 经典风投不是与时间的长跑,而是速战速决。
它也是互联网的伴随产品。 与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广告等其他行业相比,电子商务是一场赌博,时间太长,无法成长为巨头。
再看看同时期的其他互联网巨头:
1994年,杨致远创立雅虎,并于1996年底实现第一笔盈利;
1998年,谷歌在车库里成立,2001年已经开始大规模盈利;
1998年马化腾创立腾讯,2001年依靠QQ实现盈利;
2000年,李彦宏创立百度。 第二年,他凭借后续的竞价排名系统实现了盈利。
相比之下,电商就差多了。 淘宝6年盈利,京东12年,亚马逊创下互联网公司记录:20连亏后开始慢慢盈利。
在eBay宣布将中国业务打包出售给TOM在线后,出生于解放军高级将领家庭的TOM在线CEO王磊磊在首场发布会上就示弱了:他可以不与不计成本投入的对手竞争。
这话总让人有些不服气,好像在说淘宝是敢比别人多烧钱才打赢这场战争的。
如果仅仅靠烧钱就能赶走竞争对手,那么商业竞争就更简单了,最终赢得这场战争的应该是eBay,而不是淘宝。
那么,淘宝的烧钱策略究竟胜在何处呢?
2005年,天涯论坛的一位网友发起了“声讨网络流氓淘宝”活动。 眼睛”。
去年以来,大量在网吧上网的网民突然发现,自己平时使用的各个网站上都出现了淘宝广告。 甚至有网友吐槽说,即使在前歌手的粉丝网站上,页面左下角也会突然弹出一个四方形的淘宝广告,他关不掉。
网民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在淘宝的超链接中。 不得已,有的程序员干脆开个专帖,教大家用什么浏览器,用什么插件,或者修改host文件屏蔽淘宝广告。
后来总有中年人被拍死在海边,时常怀念网络的古代——那时候的论坛氛围真好。 比如淘宝这些贴子的背后,总会有一些理性的客户,一脸亲切和善意的引导大家“先体验再说”,“支持民族企业”。
数年后,《IT经理人世界》揭开了温情背后的真相:淘宝从创立之初就派专人监控各大网络论坛,始终保持对网友的影响力,鼓励网友试用淘宝免费服务。
美国人当然很难理解中国的复杂性。 2000年,刚刚创办当当网的李国庆也听取了美国投资人的建议,斥资400万元在北京和上海的公交车上做广告。 结果,“连声都没出”。
表面上淘宝和eBay都在争夺门户网站和线下广告牌,但实际上阿里巴巴也把4.5亿拆分成一个个小单元,散布在美国人看不懂的论坛上。
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用户是一种天赋。 当时中国互联网的流量并没有集中在几家巨头身上,大量的个人网站和论坛是互联网的毛细血管。 淘宝在最广泛的流量渠道上利用其有限的损失,然后通过市场公关战来建立品牌信任度和曝光度。 这样看来,淘宝的“亏本”,其实是一种先把蛋糕做大,再分的做法。 走蛋糕的路。
严严和eBay可能不明白淘宝卖什么利润最大,电商平台所谓的“烧钱”,其实是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信任关系的转化成本。 在中国,要想获得信任,就需要敢于花钱、善于花钱。 更何况电商平台还需要从用户口袋里掏钱。
通过营销+公关的烧钱组合,淘宝完成了高效的用户转化。 同时通过流量渠道将网民转化为网购用户,通过品牌公关手段与用户建立早期信任。
在电子商务的竞争中,谁能摸清用户在哪里,谁能吸引用户,谁能获得用户的信任,谁就能赢得战争。 这就是烧钱的根本逻辑。
这条路至今没有改变,即使是在微信互联网时代。 新电商拼多多创始人黄正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总结了一个大道理:
做广告就是告诉消费者我不是骗子。
走过损失
2018年,有消息称当当网将出售给海航集团。 媒体头条写道:当当网,上市当天就去世了。
八年前,当老刘还在微博上说的风生水起时,当当已经冲上了金顶。 2010年,当当网在美国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B2C电子商务网站。 前一年,在李国庆和余宇的精心策划下,当当网以1690万元的利润成为国内唯一的网上商城。
这对夫妇认为精打细算是当当网成功的关键。 但是夫妻店永远是算账的,永远是小生意。
在当当网上市的同时,京东、淘宝、天猫、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也在烧钱,在中国流量的海洋中持续高歌。 同时,当当网坚持高利润,每天在家做账,每年开发三个品类,确保亏损在可控范围内。
经过三年的计算,当当网的市场份额已经跌至主流电商倒数第一的位置。 李国庆说,“当当网账户里有13亿现金,穷得只剩下钱了。” 当当网此时的策略就是等着各路电商把钱烧死,耗尽。
卖书的当当网,似乎忘记了历史。
2005年,当淘宝第一次面对“能不能盈利”的问题时,马云用一句值得深思的话来回应,“淘宝已经三年没有盈利了”。 潜台词是,不是不能盈利,而是不想盈利。
如果你太相信自己的预测,你就会忘记别人的笑话中也有简单的道理。
十四年后的2019年,黄峥在致股东的信中进一步解释了这两句话:
“这个小人随时都有赚钱的能力,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现有的经营策略,而是会继续关注企业的内生价值,积极寻找对企业有利的决策对公司的长期价值。”
什么是有利可图的亏损?
马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二钻的卖家开淘宝店一个月能赚3000块钱,我们收他10块钱,他应该乐意付。”
现在将近30%的利润都花在淘宝推广上的中小卖家可能不会满足于这句话,但其实它确实包含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电子商务是规模的游戏。
有研究认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存在两个均衡点。
第一个均衡点是当用户比较少,特征比较一致时,企业可以直接对单项服务收费。 只要服务价值能满足价格,就能实现盈利。
现实中,很多企业都踩到了第一个平衡点。 当当网通过卖书这个品类实现了盈利。 此后,很多深耕单一品类、单一人群的电商企业也迅速实现了盈利。 24个季度实现盈利。
但在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舞台上,第一个均衡点实际上是一个“不稳定均衡”。 过早的盈利也阻碍了规模扩张的可能。 如今,持续盈利的唯品会市值缩水68%,用户增长几近停滞。
以淘宝、拼多多、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企业追求的是第二个均衡点。
第一阶段后,迅速牺牲利润为用户创造价值,实现规模增长。 当用户规模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公司前期投入的亏损部分会被规模拉平。 这时候淘宝打折,成本往往会无限下降淘宝卖什么利润最大,收益会不断扩大。
阿里巴巴刚刚发布的2020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核心电商仍是阿里唯一盈利的业务,营收为995.44亿元。 整个2019财年,阿里巴巴集团营收达到3768.44亿元,其中以淘宝天猫为主导的核心电商营收占总营收的86%。
这才是早年的马云和如今的黄峥敢于表态“不想赚钱”的真正原因。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如果你驾驶着一列飞驰的高铁,最正确的做法就是不要因为害怕而盲目刹车,而是继续加速,直到闯入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