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请新郎新娘交换戒指。” 当主持人说出这句话时,婚礼现场的所有女人都瞪大了眼睛,等着看戒指上的钻石有多大。
新郎新娘也会伸出手来展示钻石。
钻石越大,越让人羡慕。
“钻石恒久远,一颗恒久远”。
为什么这句话能成为经典的广告语? 因为他告诉你,你不仅要买钻石,而且你不能卖掉你自己的钻石。
保存它,不要扔掉它。 否则,钻石市场就会崩溃。
100 年前,钻石只能在少数印度河流和巴西丛林中找到。 在那个时候,钻石和其他宝石一样,不过是稀有的装饰品。
然而,1840年,南非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产量可以以吨计算。
但是淘宝卖什么利润最大,钻石的价格完全是靠稀有性来支撑的,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使用价值。 钻石矿的发现,会导致大量钻石涌入市场,钻石的稀有性消失淘宝卖什么利润最大,价格自然暴跌。
钻石矿山投资商齐聚一堂,结成攻防同盟。 统一控制产量,维持钻石的稀缺性,才能维持钻石的高价位。
但这样一来,虽然单价高,但销量并没有太大提升,利润也有限。
投资者希望他们既能打开销量,又能维持高价。 这时出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美国的崛起。
1938年前后,美国成为新兴市场。 在钻石矿的主要银行摩根的帮助下,砖石矿工和广告商达成了共识:在美国人中,创造了钻石的新形象。
这个形象是——坚定不移的爱的象征。 更好更大的钻石表达更强烈的爱,男人送钻石是爱的表达,而女人则将钻石视为浪漫求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形象光说说还不够。 就是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让这个形象深入人心。
投资者向好莱坞明星和皇室成员赞助钻石,媒体对影星和皇后手上的钻戒进行了长篇大论的报道。
当时,钻石几乎出现在好莱坞电影的所有求爱场景中。 新闻报道还报道了名人向他们的爱人赠送大钻石的故事。 不断加强钻石大小与爱的深度之间的联系。
皇室成员也亲自佩戴钻石首饰,全方位展示各类钻石首饰,告诉你所谓的火彩、净度、切工有多重要。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洗脑宣传,钻石终于成为爱情的象征,时至今日仍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物品。
但实际上? 仅去年年中,俄罗斯曝光的“波皮盖钻石田”储量就超过万亿克拉,是全球已知钻石储量总和的10倍,可满足全球需求拥有 3000 年历史的宝石市场。
如此庞大的供应量,以及少量的使用价值,是什么支撑着钻石的高价呢?
(二)
支撑钻石的百年最大谎言,就是“钻石=爱情”的生活方式。
时至今日,媒体还在议论纷纷,章子怡手中的“鸽子蛋”有多少克拉,女王皇冠上用了多少钻石。
“钻石越大,他越爱我。” 女人相信这句话,或者说“因为我身边的人都以此衡量,所以我也必须如此”。
而男人,他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即使是二手钻石也没有什么贸易价值。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盛大营销,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钻石的定义。
“资本+广告商策划+媒体推广”的模式硬生生把钻石炒作成稀缺商品,让每一份爱都不得不为之买单。
贩卖生活方式的一流商人。
钻石矿主成功地将钻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推销给全世界的女孩。
“无印良品”是另一位生活方式营销大师。 通过体验店、杂志、软文宣传,告诉都市男女:克制自己的欲望,选择有品质的极简生活。
而如果你想要获得这样的生活,你所需要的产品,“茶茶”出现在无印良品商店。
“性冷淡”、“断绝关系”、“文艺范儿”等词语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和广告中,引导着大众的审美,进而影响着每个人在最终消费中的选择。
还有正月十五的元宵,情人节的鲜花,端午节的粽子。
这些是生活方式的指南,将特定的节日与特定的商品联系起来,引导公众的消费行为。 虽然有一些群众的自发行为,但商家还是可以从中获利的。
现在,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营销方式层出不穷,营销效果空前。
因此,马云能够成功打造“双十一=大买=淘宝抢购”。
马云成功地将“双十一”光棍节变成了购物狂欢节,将这一天与购物平台淘宝联系起来。
结果是淘宝“双十一”的销售额逐年上升。 一群人围着马云喊“粑粑(爸爸?)”。
(三)
一流的商家卖的是生活方式优惠活动,二流的商家卖的是理念,三流的商家卖的是产品。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物美价廉的产品卖不出去,很多生产好产品的企业都濒临倒闭。 但是,一些奇怪的、三无的、高价低质的产品,却卖得非常火爆。
这就是卖产品和卖概念的区别。
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有“创投”开玩笑说:讲好故事,不如做好产品。
的确,营销一种生活方式对大多数商家的资金和营销能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些创业者呢?
因此,他们选择“出售概念”作为退而求其次的事情。
于是有了“225年最好版《红楼梦》”、“在杜甫草堂听诗长大的成子”、“1.98万起拍、无修图的照相馆”。
感情可以卖,概念可以卖,故事可以卖。 毕竟,这是一个“酒香怕巷子深”的时代,只有好产品遇上好饮品,才有市场。 但是,只卖情怀、卖概念、卖故事,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虽然很残酷,但是,做产品的实业家,也要花点时间在营销上。 生活方式不好卖,总能给产品写个好故事。
你看,董明珠、王健林都要出来树立自己的形象,为自己的产品站台。 就连任正非这样“低调”的产业大亨,也要养着一批“蓝军”为自己的公司和产品呐喊。
至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眼光肯定是雪亮的。 为产品买单可以,但不要为空洞的故事、概念和生活方式买单。
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为我们想要的世界投票。
参考:您试过卖钻石吗? – – 大西洋 – Edward Jay Epstein 1982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