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在辽宁省沉阳市某高校读书的小王,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文具店买了一支荧光笔。 当他付钱时,他被告知价格是23元。 虽然觉得有点贵,但小王还是买了,但让她郁闷的是,当她走出文具店上网查看时,发现同款的3支荧光笔在2017年才卖28.5元。在线商店。
小王是文具收藏家,喜欢购买不同风格的文具。 她发现,近几年,文具的种类越来越多,款式越来越花哨打折信息,价格也越来越高。 然而,一些商家对高价文具并没有明码标价,有时结账的高价令人瞠目结舌。
“文具现在真的太贵了。” 近日,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等地的多位家长就此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感叹。 市场上有一些款式新颖、功能多样的文具。 十几元甚至几百元,在俘获学生的同时,也成为了收割家长钱包的利器。 有的家长形象地将这些文具称为“文具刺客”、“文具贵族”。
为什么会出现“文具刺客”和“文具贵族”? 文具市场目前潜伏着多少“刺客”“贵族”? 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有些商品没有价格
涉嫌违法
香味水性笔、莫兰迪色荧光笔、高档涂层学习纸……当下的文具行业正逐渐“卷土重来”。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将新增文具相关企业近140万家。
近日,记者走访了天津、沉阳、辽宁等地的多家线下文具店发现,位于商场内的潮流文具店大多商品分类清晰、价格明码标价,但部分学校、社区附近的文具店不理想。 ,消费者想知道价格需要自行询问或扫码。
记者来到小王经常光顾的一家文具店。 半地下室和一楼的店面被业主分成两层。 店内摆满了各种文具,国内外品牌应有尽有,部分商品还标有价格。 标签,一些进口品牌没有。 为什么要区别对待? 店主解释说:“标价不标都无所谓,附近学校的学生都知道商品的价格,就算不知道,想买的时候也可以问收银员。”买吧。”
店主还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展示了大量产品。 记者注意到,他对大部分商品都没有标注价格,只是宣称“有优惠”。
“一些文具店用打折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其实就是把价格定得离谱,而且标价不明,如果消费者对这些文具的价格不了解,付款时很容易‘被吓到’。” 小王说。
来自上海市青浦区的家长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家附近的商场里有一家杂货店,里面卖的文具很多,但是没有产品信息和价格。 2022年9月开学前,他带着孩子挑选文具。 看中了卡通图案的自动铅笔,结账时发现4支56元。
“如果我知道价格,我绝对不会买,即使知道,我也不会买那么多。” 李先生抱怨道。
记者调查发现,除线下门店外,一些电商平台在销售文具时,也存在“嘴不对嘴”的定价行为。 例如,电商平台上的同一个商品链接,往往包含不同尺寸、数量和价格的商品类型。 部分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点击,将商品缩略图价格设置得较低,但实际商品价格并非缩略图中所列价格。
某店铺某品牌笔记本定价为2.08元。 记者进入链接后发现,2.08元并不是笔记本的实际价格,而是一圈活页纸的价格。 笔记本的实际价格在26.8元到40元之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林介绍,使用是文具的首要功能,但一些经营者在文具的基本功能上加入了一些新的设计,或者加入了一些文化因素,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 这种做法本身并不违法,但如果没有明码标价,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属于误导消费。
叶林认为,在文具类商品交易中,经营者不明码标价,违反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涉及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核心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202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的规定》明确规定交易折扣是什么意思,经营者应当以显着方式明码标价,并明确标明与该价格相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法还明确规定,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必须明码标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规定“经营者应当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明码标价”。叶琳解释道。
有些同学盲目比较
刺激流行文具刺客
为什么“文具刺客”和“文具贵族”在市场上如此受欢迎? 记者在天津、沉阳等地随机采访了10多名购买高价文具产品的中学生。 其中七人表示,他们无意中招募了“文具杀手”。 ”。
来自天津的小吴是一个害羞的高二女生。 她向记者回忆了自己遭遇“文具杀手”的经历:“那天放学的时候,文具店里人山人海,大家都在排队。我排队的时候,收银员告诉我一本书的总数还有一支笔32元,问了才知道他们的单价,而且书是很贵的商品,没有标价。但是当时排队买单的人太多了,还有熟人,只能硬着头皮买了。
很多人和小吴一样,支付时因为“害羞”和“社交恐惧症”,很难买到高价文具。 与此同时,也有人效仿交易折扣是什么意思,愿意花钱购买高价文具。
裴女士在天津一所初中担任政治老师。 她发现,她班的同学很看重文具的款式,比较喜欢跟风。 一些家长也支持孩子高文具消费。
“水性笔是学生的消耗品,有的学生用的水性笔很贵,还是所谓的限量版。学生们互相比较,A同学今天买了什么新奇的东西?之后我再买相同或更新的,价格正在上涨。” 裴老师会在课后提醒学生,但效果并不好。
天津市居民孙女士是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家长。 她解释了很多家长支持孩子买高价文具的原因:“大家都有,我家孩子没有,孩子会自卑;物有所值。”
“‘文具刺客’和‘文具贵族’的出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从商家利用消费心理来看,学生对文具的需求量很大。一些商家利用家长的心理,给孩子一个文具用品。” “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教育。同时,相关监管也存在一定漏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目前的文具价格由市场调节,不属于政府定价范围,也不属于政府指导范围,违反了价格原则。善意和滥用定价权将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引导消费加强监管
督促企业依法经营
对于如何管理“文具刺客”和“文具贵族”,叶琳从消费者角度提出建议:一方面,消费者在支付时发现此类情况,应停止购买支付,不要继续支付丢脸; 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发现商家标价不明,要及时投诉,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由于购买文具的多为未成年人,家长需要适度帮助未成年人做出合理的选择,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资金限额,让未成年人在购买文具时能够谨慎消费。” 叶琳说道。
刘俊海指出,文具的重要功能是学习而不是炫耀。 有许多价格昂贵的文具可能并不安全,并可能通过呼吸和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儿童的健康造成损害。 因此,家长和孩子要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摒弃攀比心理,坚持简单、环保、实用的性价比原则,努力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质、艺术和劳动。
“希望商家怀着一颗守法之心、敬畏风险之心、感恩消费者之心,既要算好合法账,又要算好商业账。价格不明、价格虚高、质量堪忧等。”问题客观上会影响孩子和家长对产品的评价,贬损商家的声誉,得不偿失。 刘俊海说,尤其要注重文具的安全、环保和实用性,不要花哨。文具是学习工具,不应该炫耀地位、功能的奢侈品。
“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文具价格标签不清晰问题,市场监管部门要及时关注,督促解决,不仅可以对这些商家进行警示,还可以也严惩违法者。” 叶琳说道。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韩丹东实习生杨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