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8 10:57 | 义乌商报
1991年4月1日,注定在中国民航发展史上留下传奇的一笔——义乌结束了没有民航飞机的历史。 浙航丁8飞机开通了义乌-广州、义乌-厦门两条航线。 从此,义乌有了一片蓝天。
星移二十七年。 如今,这座县级市机场经历了数次改扩建,飞行区技术水平提升至4D,可满足空客A300等大中型客机起降和波音 B767。 航线网络基本覆盖我国经济热点和重要城市。 并开通了多条国际和地区航线,已成长为浙中西部最大的现代化中型机场,为商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11月,义乌机场旅客吞吐量149.21万人次,同比增长25.8%,完成货邮吞吐量7757.8吨,同比增长26.4% .
从无到有,武商迎来民航机场
义乌机场位于义乌市东北部的流清,距市中心5.5公里。 随着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义乌小商品市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义乌人民对开通民航有着迫切的愿望。
1987年底,义乌小商品市场初具规模,全国各地客商络绎不绝。 少数外地客商已从广州、上海等地转移到义乌进货。 当时,义乌站政委魏立儒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潜力,首次提出可以争取军民两用打折信息,发展民航。
这个建议得到了当时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1987年12月4日,东航参谋长来义乌站视察工作时,县委领导专门汇报了此事。 双方达成共识,就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 不久,该县成立了以时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罗祖发为组长的民航发展领导小组,筹备发展民航。
1988年5月,义乌撤县设市,成立义乌市。 在对如何组织民航有了初步了解后,该市专门组织人员向省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支持。
经过多方努力,在一个个克服困难后,终于到了审批阶段。 等待义乌的将是什么?
据亲历者回忆,军民合用机场的审批程序极其复杂,需要政府、军方、民航管理部门多级审批,层层上报层。 这期间的艰辛艰辛,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有志者,事竟成。 最后,关于义乌机场军民两用的报告经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于1988年10月20日以“国函[1988]131号”报省政府批复。
从小到大,义乌民航创造了蓝天下的“传奇”
1989年1月,义乌市人民政府投资410万元新建停机坪、停机坪与主跑道连接专用道、航站楼、停车场及辅助工作室等配套设施。
1991年3月民航义乌机场试飞(试飞)。
1991年4月1日,民航飞机终于从义乌起飞。
1991年4月1日,义乌至广州、义乌至厦门航线首航仪式同日举行。
海阔天空,孕育着城市发展的无限希望。 义乌的民航业也在与时俱进。 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以只争朝夕的姿态,创造了惊人的“义乌速度”——
1993年、2006年,市政府斥巨资对义乌机场进行了两次改扩建,并于2016年对义乌机场飞行区进行了改建;
1993年12月,航站楼首次改扩建。
2007年10月,义乌机场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县级航空口岸;
2009年1月20日,义乌机场新航站楼正式启用;
义乌机场新航站楼启用。
2013年11月15日,民航义乌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成为浙江省第四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的机场,实现了从小机场到大机场的历史性跨越。一个中型机场;
2014年12月19日,义乌至香港航线首航仪式举行,标志着义乌机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机场,也是中国第一个县级国际机场;
2017年12月26日,浙江义乌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揭牌。
2018年是义乌机场资源整合元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义乌机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航线网络,全面抓好安全管控义乌机场到重庆江北机场,着力提升口岸功能,合理使用航线补贴,积极转变服务理念。 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建立合作共享机制,深入推进军民融合。
一个机场起飞一个城市。 与义乌举世闻名的市场一样,义乌机场的发展创造了“义乌速度”义乌机场到重庆江北机场,成为中国民航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 如今,民航义乌机场共维持22个国内外城市,其中义乌-曼谷、义乌-芽庄等多条跨境航线已开通并有保障,旅客吞吐量实现了逾10年的持续增长。建站20周年。
雄关路真是铁打的,现在又从头到尾了。 面向新的未来,义乌机场计划到2020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3.5万吨,开通国际国内航线30多条,力争成为重要的国际机场。浙中国际航空客运枢纽,华东地区重要枢纽。 区域内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助力义乌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
(原题《民航机场:架起义乌通向世界的“空中桥梁”》,原作者林小燕,王世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