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访问

打折商品有哪些(生活中的经济学小知识,一共5则!)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一共5个。

01

口红经济

“口红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1929年至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时期。

当经济不景气时,人们的收入会下降,对未来的预期会很悲观,因此会放弃很多高成本的消费,比如房产、汽车、奢侈品等。

这反而会增加手头的“小闲钱”。 人们为了满足消费欲望,会转而购买一些单价较低的非必需品,比如口红等较便宜的化妆品。

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欧莱雅上半年销售额逆势增长5.3%,这是“口红经济”的影响之一。

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去年疫情的开端。 你是不是比平时多买了一些“低价无用”的小商品?

如今,“口红经济”已成为商家追逐的红利产品。 想象一下,当经济环境不景气时打折商品有哪些,您的产品更具吸引力。 是不是有点诱人?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口红”可能会变成“拿铁”。

02

拿铁因子

每个工作日买一杯咖啡要花多少钱?

现在的连锁咖啡店,价格基本都是十几到三十杯,我们暂且按20元一杯来算。

一年大约有250个工作日,我们一生至少工作30年。

20 ✖ 250 ✖ 30 = 150,000 人民币

看似小小的20块钱,在习惯的加持下,居然会让你喝到一辆车。

打折商品有哪些(生活中的经济学小知识,一共5则!)

“拿铁因素”的概念由大卫·巴赫提出,指的是人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零星支出。

但并非所有的零星开支都算作“拿铁因素”,否则生活就没有乐趣了?

判断一个产品是不是“latte factor”,要看你自己的收入和兴趣。 只有当它对你没有太大的改善但又占用了很多钱时,才需要避免它。

然而,人或多或少都是情绪化的。 如果能完全避免“拿铁因素”,就不会出现“冲动消费”。

03

冲动消费

它的定义其实非常大。 任何在没有计划或意识的情况下由外部因素推动的购买行为都可以称为“冲动消费”。

“冲动消费”其实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它会消耗我们的财产,应该尽量避免,但有时候难免会“控制不住自己”。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带了一瓶水去逛街,突然闻到奶茶的香味,于是跑过去买了一杯芋泥bobo,属于冲动消费。

再比如,你年初刚买了5套夏装,昨天回家的路上,听到店里的扩音器喊着“夏装30折”,就忍不住买了很多打折的夏季衣服。 冲动消费。

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咎于自制力。 商家的“色香味俱全”确实很吸引人。 偶尔享受一下生活是可以的。

而当商家打折时,甚至会激起你心中的“损失厌恶”。

04

损失厌恶

你面前有两个红色和蓝色的按钮:

只能按一个优惠活动,你会选择红色还是蓝色?

实际上,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红色和蓝色按钮的预期收益率为:

红色:1000 X 100% = 1000(元)

蓝色:3000 X 50% + 0 X 50% = 1500(元)

打折商品有哪些(生活中的经济学小知识,一共5则!)

显然,蓝色的预期回报率更高打折商品有哪些,也就是说按蓝色的按钮更划算。

但是更多的人会选择红色,因为如果按蓝色的,可能连1000元都拿不到。 这是人们对“失去”的天然厌恶。

面对打折,我们会有一种“现在不买,以后再花更多钱买,那不是亏本吗?”的错觉,从而导致购买更多的“非- 必不可少的”产品。

商家也乐于开展各种“打折”活动,甚至有打着“打折”旗号“涨价”的恶商。

除了“假打折”,一些商家还会利用“价格歧视”谋取额外利益。

05

价格歧视

12月14日,自媒体《漂流祭司》发表文章《我被美团会员割韭菜》。

文章指责美团“价格歧视”,在同一家门店同时下单,送货地址相同,但会员送货费高于非会员,引发现象网友吐槽“大数据熟”。

其实,早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候,“价格歧视”就已经存在了。

例如,在景区购物时,对于同一种商品,导游和游客的价格往往不同。 这也是“价格歧视”的一种表现。

美团事件曝光后不久,中消协召开“网络消费领域算法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座谈会”,点名批评“部分经营者利用算法实施价格歧视”的四种做法:

新老用户不同价,会员用户比普通用户贵;

为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设置不同的价格;

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价格上涨;

利用复杂的促销规则和算法,进行价格混淆设置,吸引难以计算真实价格的消费者。

5个小窍门说完了,希望能对你的日常消费有所启发。 “努力挣钱,合理花钱”,相信大家的财务状况会越来越好。

点击观看,让你的朋友远离消费陷阱

赞(0)
转载请注明出处:0512打折网 » 打折商品有哪些(生活中的经济学小知识,一共5则!)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