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房地产行业,亏本做生意似乎是常态,就连行业内的顶级房企也不能幸免。
某顶级地产公司近两年在某地段做了14个项目,近60%的项目都亏本了。 另一家头部地产公司的高管直言,公司40%的项目处于亏损状态,40%的项目收入平衡,只有20%的项目微利。
过去,房企出于战略布局或现金流的考虑,明知道赚不到钱,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近年来,随着利润的普遍下滑,房地产企业投资更加谨慎,财务指标不理想的项目不敢开工。 然而,越来越多的项目正在亏损。 很多项目估计是盈利的,但是做完了却赔钱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
计算有偏差
计算结果严重偏离实际
为了控制风险,现在房企对新项目的投资制定了明确的指标,比如利润率、现金流、内部收益率等。此举虽然给头陀增加了一道防线,但仍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做漏网之鱼。
1. 过度乐观、激进的博彩政策博彩市场
近年来,高价拿地的项目出现亏损,主要是因为拿地时对房价上涨过于乐观。 然而,随着房价增速放缓,涨幅无法覆盖融资成本,“捂盘”策略落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几年前,一家房地产公司在一个炎热的城市以高价收购了一块土地,当时面粉已经比面包还贵。 拿在手里两年多,财务成本增加了5亿元,开盘售价仅比楼面高出8000元,完全是亏本。
有些项目一开始无法计算,但房企过于自信,认为通过运营加精装套餐、高低配置等加价就能获利。 一旦监管收紧,这种操作就无法实现,预期的利润空间没有了,项目就会亏损。
赌房价上涨和政策松动是很多房企的惯性思维。 毕竟在过去的十年里,很多房企都数次赌对了,赚得盆满钵满。 据说,大部分房地产企业不是饿死,而是垂死挣扎。 这句话用来形容房地产项目,也是适用的。
2、误算漏报利润点怎么算10个点,数据严重偏离实际
据房地产企业统计,投资阶段造成的项目失控,75%来自前期数据库缺失或数据库不足、计算错误、计算依据明显错误、成本核算随意等。 ; 另有10%的原因来自于数据库不足 地块研究不充分导致成本低估和遗漏。
如某项目土地出让条件规定容积率2.5,经测算可满足公司征地要求。 挑地后发现地块周围有军事装备,而且建筑物的高度也有限制。 按照这个限制,容积率无法完全填满,导致项目价值急剧下降,与当初的预期大相径庭。
项目获取过程中涉及的信息繁杂,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现遗漏。 投资阶段的研判往往差之毫厘,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
3、人为美化项目指标以获得土地
有些项目表面上看似利润丰厚,但实际上车位占了商品价值的绝大部分。 车位枯竭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有的项目房卖完了还剩很多车位,微薄的利润全部投入到车位上。
这样的项目并不少见。 由于车库在项目价值中所占比例较大,后期盈利难度很大。
能不能拿到地,关系到投资人的腰包。 有些人为了得到土地,会人为美化计算指标,让土地看起来更好看。 例如,在上述项目中,如果获得土地,则在获得投资红利后退出; 房子清盘了,拿到分红营销就走了,留一堆硬骨头给公司慢慢啃。
不仅仅是投资开发,区域公司或城市公司的房地产公司也面临着规模增长的压力。 有时测地不达标,地方领导会想办法拿地。 由于区域土地储备不足,不拿地的团队可能面临解散,或者区域公司降级,区域管理的职业生涯也会受到影响。 他为保住自己的饭碗利润点怎么算10个点,虚报、隐瞒地块情况,导致集团投资决策失误。
在今年的第一轮土地集中拍卖中,一些房企拿到地后却发现不能马上拿下。 他们宁可赔掉押金,也要退还土地。 一次投资决策失误,白白损失几千万,不痛不痒。
开发过程成本失控
项目利润被吃掉
房地产进入微利时代。 几年前,项目开发的利润率还是5%,而现在3%的利润率已经成为了掠夺的对象。 更多的项目只有1%~2%的利润率,其余的都不赚钱甚至亏本。
过去,房企靠单边上涨房价来盈利,现在靠内部管理来扣利润。 土地拍卖和限价两端的可操作性受阻,融资成本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只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才能赚钱。
那些本来在预算上有几分利润,结果却亏本的项目,大多都逃不过这些问题——
1、成本超支,利润走光
在房地产利润缩水后,不少房企纷纷对标制造业,提出精细化成本管理,希望通过成本控制来维持项目利润。 然而,再规范的房地产项目,也不可能达到工业化生产的水平。 在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许多成本变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很多项目中,由于前期定位不准,频繁调整设计或施工方案,导致造价超标。
例如,一些项目的定位由刚性需求转变为改进型,部分配置需要升级,完成的项目不得不拆除返工,造成成本的双倍支出。 某工程结构封顶后,因定位改变,对建筑结构进行整改,砸掉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屋面,改建钢结构穹顶。 仅土建工程的成本就增加了200万以上。 此外,外立面由真石漆改为石材、园林景观种植灌木、室内增加智能家居设备等,导致成本增加严重。
2、工艺节点滞后,项目枯竭
现在几乎不可能找到不仓促的房地产项目。 与销售成本相比,建设成本和融资成本是大头。 一个项目延误一天,房地产企业将损失数百万。 房企只能用时间换空间,降低融资时间成本,提前开售,争取早日回笼资金。
有的项目一开始好像是赚钱的,但是做了之后发现是亏本的,因为被进度拖累了。
某地块开工前定位为快周期改造项目,开工后发现地质为湿陷性黄土,需要大量土方回填,严重延长工期无法按原计划开发。 由于开市延迟,开市遭遇竞品降价,对项目销售造成较大压力。 流量项目利润空间小,这么一折腾,那点利润就被吞没了。
对于一个房地产项目来说,从拿地到定位到工程再到销售,每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的。 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 工艺节点进展不充分、效率低下,成为该项目的又一利润来源。 杀手。
3、出现严重质量问题,重复施工浪费资金
纵观近年来亏损严重的房地产项目,几乎个个都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返工维修仍是小事。 有的项目还存在整栋拆除重建等重复建设现象。
去年,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一栋楼,交付前就被业主发现大面积塌陷,多处墙体开裂。 大楼交付前淘宝打折,已成为危房。 为了避免更大的风险,房地产公司不得不将刚刚封顶的十栋楼全部推倒重建,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
这样的情况是极端的,但施工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返工和整改却是家常便饭。 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是每一个项目都非常头疼的问题,但又不能完全避免。 很多项目因为现场有很多无用功而被占便宜。
4、内部腐败挪用项目利润
项目开发周期长,参与者多,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灰色地带。 投资、招聘、工程、设计、营销、人力等等,每个环节都有一点点薅羊毛,项目的利润就会进到各种贪官的腰包。
以营销为例。 一位地产大亨曾公开表示,按照以往的行业规定,地产项目的代理费大概不到1%。 近年来,渠道成本稳步上升,有的已经达到6%以上。 营销费用上涨了6倍。 这里涉及的不是100万、1000万,而是数以亿计的腐败。
一些房地产营销人员自己成立马甲公司,利用马甲公司与一线渠道商合作,将外地客户下单给马甲公司,再通过二级渠道导入一线渠道,案例外地客户转化为拜访客户的渠道。 房企发给渠道企业的佣金顺畅地流入马甲公司,最后流入房地产营销人员的腰包。
如此等等,到头来,房地产公司的项目越来越差,但有的员工却吃饱了。
概括
在高利润时代,房地产企业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被漂亮的业绩掩盖。 随着房地产利润的减少,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
土地拍卖、融资、限价三个口岸被堵死,房地产项目只能向经营谋利。 从目前情况看,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是制约房地产企业降本增效的最大障碍。
为什么很多房企拿地价高,定位不对? 主要原因是前提是各种职能没有充分衔接,部分部门出于私心做出了决策偏差(或故意错误的决定); 又如腐败、收回扣、搞内部合同、赚取差价。 并不是房地产公司对此没有限制。 ,却被人钻了空子; 或者内部裙带关系复杂,人治大于法治,以至于管理体制被搁置。
从管理层谋取利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转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