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自救、艰难攀登,是当时第一八佰伴发展的主旋律。”解振华说。 第一八佰伴在一楼卖车,这本来是一个很吸引眼球的营销思路,但相对于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这一举措就有些超前了。 1998年,第一八佰伴果断调整商场经营结构,扩建地下商场,将一楼的汽车销售搬到地下一层,腾出黄金地段用于化妆品、珠宝、和艺术品。 面积高达10,000平方米。 结果实现销售额10.2亿元,亏损减少到38万元。 2001年,第一八佰伴在同行中率先引进专业餐厅,将百货商场变身为商场,当年就实现了销售。 14.02亿元上海第一八佰伴跨年活动,实现利润149万元。 “这也是开业以来的首次盈利!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好一座‘洋商厦’。” 谢振华每每想起这段时间,总是感慨万千,“跟外国人比起来,我们一点都不差。”
2005年以来,第一八佰伴公司经济效益连年上升,连续多年位居上海市个体百货公司年销售额第一名,年度纳税总额位列前100名在浦东新区。 即使在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其销售规模和利润总额均保持稳定增长,并打破了历史记录。
有高潮也有低谷,“第一”精神不变
引领时尚的“第一”,意味着不断创新:每年12月31日,第一八佰伴都会上演“岁末新年惊喜”活动。 就是这样一顿看似简单的“年夜饭”,第一八佰伴却做到了“年年更新”:从最初的延迟关门到提前开张,从试探性的“22小时不间断”到成熟的“连续不断”运营18小时”,再到“三天累计运营45小时”……2017年12月31日早上7点,跨年营销剧《岁末惊喜》再次开播,在18小时,共实现销售额7.46亿元,平均每小时4145.74万元,接待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再次刷新了全国百货商场单日最高销售记录。已维护多年。
“夏光”一直是实体商家经营者绕不开的心病,但第一八佰伴却没有顾忌。 2009年以来,上海商界首次发起“8.3国际男人节”活动。 至今已成功举办; 电商方兴未艾,实体商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寒冬。 第一八佰伴在上海传统百货业同行中较早开始探索“会员日”、“闭店营销”等精准营销新模式。 ,将“等客户上门”的传统商业思维转变为“找客户上门”的互联网思维。 刚刚结束的2018年专场答谢会全天实现销售额1.96亿元,接待客户近10万人次,刷新“会员日”销售记录……
2016年,百联开始着手改造商业地标,让老商厦焕发新生,决定对一批服役20多年的老商厦进行改造。 为不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第一八佰伴坚持“不停改造”这颗硬骨头,完成了开业以来最大规模的升级改造。 改造登场后,商业建筑零售占比由75%削减至70%,餐饮、娱乐、服务和休闲设施占比由25%提升至30%,尤其是车库入口曲线改造,洗手间和母婴护理。 贵宾室的扩建升级、休闲座椅和绿植的大幅增加等,都是以解决客户“痛点”为导向的人性化举措,也体现了以空间换取体验,积累客流。经验,从“经营商品”到“经营客户”。 “转变观念。”虽然很多购物和消费行为已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但我们坚信,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两家大型百货店,能够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代表城市的消费文化。 大众早已将第一家八佰伴视为这座城市繁华的缩影,是一张代表“上海购物”的名片。 业绩的稳步持续提升,充分体现了消费者对这张‘上海名片’的认可。”百联总经理钱建强说。
继第一八佰伴、东方广场旗舰店、百联临沂店、第一百货商业中心、100淮海店、永安百货、上海时装公司……百联集团旗下一系列商业地标现已开业或在建即将启动焕新工程,共同打造华彩上海第一八佰伴跨年活动,将推出“上海购物”品牌八大特色项目之一——“商业地标重塑”……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2005年的那一刻,和田一夫久违地受邀造访第一家八佰伴。 老人从八佰伴1号写字楼的落地窗望着这片脱胎于农田的改革开放浦东热土。 我遇到过挫折,但第一八佰伴的成功证明了我选择上海投资的选择是正确的,证明了我选择了浦东这片热土没有错,证明了我没有错选择浦东南路张杨路,商业风水之地!”
记者手记
吃改革、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第一八佰伴”开业至今已有23年。 23年来,上海商业开业创造了多个“第一”:1995年,法国家乐福在中国开设第一家大卖场; 1996年,德国麦德龙在上海开设第一家门店; 一开始,莲花在浦东开设了第一家合资店。 1999年,德国百安居在上海开设第一家连锁店。 同年,法国欧尚上海杨浦中原店开业……这些外资零售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产品和更舒适的购物体验。 环境吸引消费者,其更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更高的运营效率,也让本土企业可以近距离向老师学习,从而推动整个上海商业转型创新的步伐。
吃改革、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这是上海40年的发展经验。 40年后的今天,上海商务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社会零售总额进入万亿时代,电商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知名品牌集聚超过90%。 2018年集聚度达到55.3%,居世界第二位。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仅上海商业与国际零售巨头的“赛跑”距离在缩小,一些创新举措也被发达国家的零售企业效仿。 已采用的商业模式首先在上海实施。 比如沃尔玛与京东合作推出“到家服务”,家乐福与腾讯合作开设全球首家新零售店……
时光飞逝。 今天,上海正全力打造“上海购物”品牌,着力打造全球化消费市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 “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的进口推介新平台”26条举措,将助力上海企业用好进博会机遇,引进更多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引进实力零售商和采购商,提高产品质量。 国家的丰富性和吸引力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提供了契机……这一切,传递的信号依然是“改革”,奏出的音符依然是“开放” . 只要广大上海商界人士不忘敢于尝试、敢为人先的初心商场打折,一步看两步,谋好第三步,何不打造人人向往的“购物天堂”呢?为了“从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