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林宁
即将到来的零食也会被抢购一空吗? 从常理来看上海清仓打折,这似乎是一件不合情理的事情。
2020年以来,各类临时折扣店开始遍布各大城市。 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都有不同品牌的折扣店在经营。 许多地方的折扣店甚至排起了长队。
临时折扣店以较低的价格,瞬间蚕食超市、直播间等零食市场。
近日,社区硬折扣连锁超市“折扣牛”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XVC领投,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真格基金跟投。
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供应链建设、自主系统研发、门店扩张等。
在新的消费趋势下,临时折扣店成为下一个“风口”和“爆点”,无数投资者和消费者也逐渐向其靠拢,渴望创造下一个消费神话。
2020年,临时折扣店开始在全国兴起。 临时折扣销售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它只是作为折扣零售的补充而产生的一种销售形式。
在“裁员”“降薪”大环境的影响下,消费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临时食品。 从晚上八九点以后一般商店排队打折的盛况来看,这无疑是一门好生意。
据央视财经调查显示,国内消费者对过期产品的接受度不低。 尽管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新鲜食品,但超过40%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过期产品。
从国外经验来看,临时产品市场是存在的,并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以日本的堂吉诃德和德国的ALDI为例,说明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优惠活动,折扣超市是一个值得继续经营的项目,这两家店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规模。 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分析当前中国的消费力市场,最突出的是白领阶层的“精致与贫乏”。 背着贵重的包逛临时打折店,似乎已经成为了白领们的常态。
临时折扣店瞄准了这样的商机后,选择了商圈、企业园区的门店地址。
据临时折扣店“好deal”的招商人员介绍,好deal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年轻女性。 因此,好太买一般选择在白领较多的地点开店,要求至少覆盖7000名上班族。
确定了消费群体和消费教育之后,接下来就是建店、争货。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商品物流放缓,实体店经营受阻。 叠加之后,线下消费场景减少甚至消失,导致大量商品堆积在仓库和门店。 在滞销的情况下,催生了临时商品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上证研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临时产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至318亿元,预计2025年将正式突破400亿元。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我国临时产品规模仅在整个折扣零售行业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021年,我国折扣零售业规模已达1.62万亿。
价格低廉,选址准确,目标客户细分。 临时折扣店将在2020年开始全面发力。
Love Discount、Little Elephant Life、Hi Tego、Outlet等临时折扣店都将在2020年至2021年之间建立。新兴市场在吸引创业者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因此,临时折扣店也迎来了PE/VC的进入,融资事件大多发生在2021-2022年,成为真正的热点赛道。
2021年下半年开始,各家连锁超市也开始推出折扣店业态,如人人乐、家家悦等; 盒马鲜生也开始在上海布局生鲜Ole门店,内部消化盒马的临时和Deadstock。
2022年初,苏宁和拼多多也加入临时优惠的阵营,希望能在这个新兴赛道分一杯羹。
临时折扣店迎来投资人上海清仓打折,等待机会的同时,也终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困难。
临时折扣店的发展是疫情叠加下的偶然机会,但若要将市场做大做强,必然会进入临时商品的存量竞争。
一个偶然的市场机会能否成为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发展中的市场?
从临时折扣店的逻辑来看,无论是从上游供应链层面,还是下游消费者层面,都是合理的。
对于商家和品牌厂商来说,有消化短期产品的需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也需要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来补充日常所需。
在双方的集中需求下,由此产生的市场按照常理应该会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临时折扣店遇到了供应链困难。
首先,从上游供应链来看,存在结构分散、布局不平衡的特点。 这一特点带来的问题是,临时折扣店在整合供应链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在临时产品领域,保质期超过2/3的商品一般会进入临时批发市场。 换句话说,当地批发市场是临时折扣店的主要货源,也是经销商、制造商和直播公司的主要货源。
由于暂供批发市场布局极不均衡,“南看上海暂供,北看天津暂供”,东部沿海城市临时折扣批发仓的分布远大于中西部地区,将直接影响临时供应。 折扣店补货的可用性和速度。
除了货源整合困难,临时折扣店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临时商品的货源不稳定。
不稳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疫情好转,商品的周转率和消费速度开始加快,不再有那么多的临时食品可以供应; 管理升级,吸纳滞销商品经验,提升管理能力。
两者结合导致临时产品供应下降。 与发展初期相比,临时产品规模大幅缩小,供给量开始萎缩; 随着B端客户对临时产品的需求上升,价格也随之上涨。 .
与此同时,随着苏宁、拼多多以及各路商家纷纷退出市场,开始经营自己的短线产品,货源竞争更加激烈。
2021年下半年以来,临时折扣店投融资事件开始减少,投资者对临时折扣店的热情开始减退,临时折扣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不断出现.
上下游危机同时发生,临时折扣店转型比预期更快摆上台面。
从供应链和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临时折扣店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夹缝求生”。
无论是折扣牛,好特爱等需要自己寻找货源和门店的新兴品牌,还是盒马奥特莱斯这样在自有超市临时产品和滞销产品基础上诞生的折扣店,他们都是零售店。 一个补充。
也就是说,由于供应链空间不稳定,一旦空间被压缩,临时折扣店将难以发展,甚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存。
与大型超市相比,沃尔玛或者山姆超市其实是有打折区的,临时商品也会在某些限时或节点上架,供消费者选择购买。
大型超市的优势在于品类更全,范围更广。 临时折扣店则利用其规模小、布局多的优势,作为超市的补充抢夺市场。
与便利店相比,临时折扣店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
远低于正常价格,它吸引的人群从白领到老年人不等。 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布局的折扣牛等临时折扣店,抓住了年长成熟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
到现在为止,临时折扣店的优缺点已经很清楚了。 更方便,更便宜; 供应短缺、竞争激烈……这些都是临时折扣店需要面对的事情,那么下一步如何将临时折扣店转变为真正可持续的折扣店。 需要考虑的事情。
市场上有两种折扣来源,软折扣和硬折扣。
中国目前的临时折扣店仍在使用软折扣。 通过销售临时产品和“余货清仓”的方式,利用产品本身的短缺压低价格。 这种模式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投入,只要找到货源就可以盈利。
相反,硬折扣是成熟的海外折扣零售市场遵循的销售模式,这也是折扣牛遵循的运营模式。
通过减少SKU,降低运营成本,比如减少店长和店员,加强企业和门店的技术,降低门店整体成本; 并辅以卖家自有品牌,垂直供应,双管齐下,降低零售价格。
目前,国内零售折扣店要做的就是从软打折向硬打折转型,从抢货向重技术发展。 在市场已经形成的情况下,谁能更高效、更有序地抢占市场,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去库存到去产能,降本增效,在稳定货源的同时,进行技术改造,是摆在所有临时折扣店面前的挑战和课题。
临时折扣市场,一个巨大零售市场中的细分赛道。 当市场已经存在时,谁能在这一刻跑得又快又好,或许就能成就下一个新的消费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