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新财经记者使用多个不同账号的手机搜索美团单车、哈啰单车、青桔单车。
共享单车集体涨价后,“大数据杀熟”收割用户? 从报道来看,不同用户在同一时间、同一城市购买同一套餐,确实存在不小的价格差异。 比如同一张美团单车90天免费乘车卡,不同用户测试的价格差距甚至高达22元。
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价格差异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品牌,可以说是一种行业现象; 第二,新用户一般比老用户有更多优惠,这一点官方也已经证实——当被问及经常使用的用户价格是否更高时,哈罗单车客服回答:“你也可以这么说。”
早在2020年,《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就对“大数据杀熟”有了明确定义。 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实行差异化交易价格或其他交易条件,或对新老交易对方实行差异化交易价格或其他交易条件商场打折,类似于“区别对待”,均属于滥用职权行为市场支配地位。
据多家共享单车企业解释,价格差异是因为不同用户叠加了不同的优惠券,优惠券是随机发放的。 言外之意,这不是扼杀熟悉度,而是对低价用户的让步。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企业不能做到对消费者绝对统一的价格是正常的。 不过,对于这种模式是否算“大数据杀熟”,应该有更明确的说法。
即使不谈合规问题,单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区别对待新老用户也未必是妙招。 强力的折扣固然可以吸引新用户,但如果认为老用户已经形成了品牌依赖,就愿意接受远高于新用户的价格,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错觉。
一方面,共享单车企业众多,品牌替代度很高。 这个品牌的老用户在折扣的吸引下可以变成另一个品牌的新用户。
另一方面,共享单车并不是绝对的刚需产品,其价格也在不断上涨,甚至超过了公共交通工具。 如果不打折,老用户可能会加速流失。
其实优惠的另一种说法优惠的另一种说法,无论是涨价还是差别待遇,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在盈利压力下,共享单车企业正试图利用积累的用户粘性扭转亏损局面。 但殊不知,新老用户之间的价差到了一个临界点,或者价格上涨到一个临界点,超出了用户的接受范围,用户就有可能放弃。
说白了,这是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天然悖论。 早期我们烧钱圈地,低价获客,用优惠积累了很多对价格敏感的用户。 后期不管是涨价,还是高价对待老用户,都可能会遇到用户抵制,甚至被贴上丑的标签。 .
因此,共享单车企业还是应该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而不是总是仅仅把调价作为一种工具,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体验和感受。 同时,通过优惠补贴的形式,新老用户之间存在巨大的差价。 这算不算“大数据杀熟”,监管层面也应进一步明确,让共享单车企业规范运营。 (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