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访问

嘀嗒出行顺风车优惠券领取( 达摩克利斯顺风车业务成“造血机器”上半年贡献近9成营收)

在出行市场的混战中优惠活动,过去有滴滴出行等巨头,也有未来的美团、高德地图等新玩家。 不过,滴滴出行近期一鸣惊人,弯道超车,率先敲开了港交所的大门。

不出意外,“共享出行第一股”将成为嘀嗒出行的新名称。 然而,嘀嗒出行的问题在于其主营业务是网约车。

根据滴滴出行的招股书,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以2019年的出行次数计算,滴滴出行运营着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占据66.5%的市场份额。 嘀嗒出行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向使用平台提供免费乘车服务的私家车主收取服务费。

可以说,网约车业务一手缔造了滴滴出行的巅峰局面。 然而,众所周知,“安全”二字依然是悬在国内网约车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无论是为此苦恼的滴滴,还是领先于时代的滴滴出行,未来仍将笼罩在这项业务安全的阴影之下。 在下面。

顺风车业务成“造血机”上半年贡献收入近90%

嘀嗒出行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网约车业务共进退。

2014年8月,滴滴拼车的主要运营公司北京长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在快车和私家车领域存在竞争对手的前提下,它找到了一条新路,专注于网约车业务。 2018年1月,滴滴拼车完成品牌升级,更名为滴滴出行。 除原有业务外,新增出租车出行业务。

就在2018年,行业巨头滴滴出行的网约车业务频频遭人恶意伤害,引起轩然大波。 滴滴出行匆忙下线网约车业务,宣布无限期整改。 与此同时,传闻2018年下半年谋求上市的滴滴出行上市计划被搁置,全体员工进入寒冬状态。

在此背景下,滴滴出行和部分企业的网约车业务受到重创,但也为包括滴滴出行在内的其他行业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 滴滴出行开始腾飞。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三年,滴滴出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900万元、1.18亿元和5.81亿元,三年增长近12倍。 特别是2019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2.3%。 即使在受疫情冲击的2020年上半年,嘀嗒出行也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66.31%。

网约车业务可以说是上述高速增长背后的主力军。 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滴滴顺风车平台产生的收入分别为2770万元、7790万元和5.33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56.6%、66.3%和91.9%。 2020年上半年,嘀嗒出行这部分收入为2.73亿元,占总收入的87.8%,同比增长66.46%。 2019年滴滴出行的网约车业务毛利率高达83.1%。

不仅如此,在滴滴出行等还在为缺钱苦苦挣扎的时候,滴滴出行已经凭借顺风车业务在2019年实现盈利。 招股书披露,2019年和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滴滴出行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和1.51亿元,同期调整后净利率分别为29.7%和48.6%。

毛利方面,滴滴出行近三年的毛利收入分别为2420万元、6890万元、4617万元。 同期毛利率分别为49.5%、58.6%、79.5%。 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滴滴出行毛利2.55亿元,毛利率82.2%。

滴滴出行在招股书中提到了网约车业务的优势。 招股书显示,基于顺风车的商业模式,该平台无车队管理相关运营成本,无运营许可证和牌照要求,无需提供大额补贴即可实现强劲的财务业绩。 数据显示,2019年滴滴平台总交易额(GTV)为110亿元,其中网约车业务总交易额为85亿元。

可以说,与出行领域“烧钱”的巨头相比,嘀嗒出行靠的是低成本、轻资产、免牌照的网约车模式实现自我修复。也是一种不同的方法。

但单纯依靠风车的盈利模式显然是不长久的。 首先是来自滴滴等巨头的碾压。 自滴滴出行于2019年11月重启网约车业务以来,行业势必面临新一轮洗牌,滴滴出行的优势将不再明显。 滴滴出行还表示,“我们面临激烈的竞争,可能会因竞争对手而失去市场份额嘀嗒出行顺风车优惠券领取,这可能对我们的业务、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滴滴出行在出租车业务上的发力,也希望实现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 但从目前出租车出行业务的表现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违规经营年受罚49起

然而,滴滴出行对网约车业务的依赖最大的问题在于,网约车业务一直处于监管灰色地带,其经营资质和安全成为其致命伤。

根据各网约车平台运营规则,车主只需注册并完成相应审核,即可通过平台接单。 在此过程中,平台对网约车车主信息审核不力,极有可能带来直接的安全隐患。 例如,滴滴就因顺风车车主恶意伤人事件而受到重创。 在此背景下,国内监管部门对网约车业务的管控更加严格。 2019年,交通运输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多次联合约谈网约车平台,要求堵住安全隐患,严格规范网约车业务。

嘀嗒出行还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中国的网约车市场可能面临(其中包括)其他出行选择、相关监管要求和限制以及安全和隐私问题带来的挑战。 招股书显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普遍适用于网约车服务,不能直接适用于滴滴的商业模式、网约车和智能打车服务。 未来监管层或将加大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力度,新法规的出台或将对嘀嗒的业务产生影响。 滴答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此类变化,并可能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合规成本。

根据该公司的信息,滴滴出行迄今已收到65笔罚款。 仅2020年一年,嘀嗒出行共收到49张罚单。 处罚单位主要是合肥市和北京市的监管部门。 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

最近一次开罚单是在8月11日,滴滴出行被合肥市交通管理办公室罚款1万元。 处罚信息显示,“根据《网络约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规定,公司旗下的“网络约车平台公司擅自从事网络约车业务,或者擅自从事网络约车业务。伪装。 活动。

此外,大量的法律诉讼进一步反映了网约车业务的风险。 目前,滴滴出行因在网约车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多次卷入官司。 其中,司机抢客、为逃避平台手续费而私下交易产生纠纷的案例不胜枚举。

然而,面对网约车的种种问题,滴答出行的服务并没有跟上。 10月9日,滴滴出行提交招股书次日嘀嗒出行顺风车优惠券领取,南方都市报报道称,张女士国庆节乘坐滴滴出行,因车辆故障与司机发生纠纷。 最终,张女士选择了就近出口。 换车,联系滴滴出行客服。 但在张女士已全额支付车费的情况下,滴滴出行补偿了张女士20元的优惠券。

南方都市报介入后,嘀嗒出行给张女士退款,并回应称已督促车主处理轮胎问题,后续会加强监控。 不过滴滴出行进一步提到,网约车的本质是共乘方的社会自助行为,而非道路交通运营行为。

巧合的是。 在聚投诉上,涉及嘀嗒出行的投诉多达891件,其中大部分涉及顺风车司机恶意取消订单、车主管理混乱、服务态度差等问题。

例如,9月15日,投诉人傅女士称,“司机接单后,不屑一顾,直接挂了电话,也没有说明是否会来接乘客。”直到平台自动结束订单,并把钱打给司机后才取消。表示会向平台退回投诉,对司机的服务态度表示不满,匆忙客服后挂断了电话。

结语

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表示,拟通过巩固在网约车行业的市场领导地位、推动出租车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变现能力、丰富变现渠道等方式,进一步发展公司业务。 但未来能否如愿以偿?

一方面,重启顺风车后,滴滴出行动作频频,打车业务升级上线花小猪,同时提供大量补贴吸引用户,可见滴滴出行的市场碾压态势; 另一方面,营收持续依赖网约车业务,安全和监管风险始终如雷贯耳,一不小心就会血本无归。

对于滴滴出行而言,虽然公司也围绕出租车业务进行了多项扩张,但从披露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 网约车业务合规性亟待解决,竞争者形成包围圈。 如何去旅行,讲新故事,是滴滴出行最紧迫的事情。

*免责声明:财经观察团刊登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

赞(0)
转载请注明出处:0512打折网 » 嘀嗒出行顺风车优惠券领取( 达摩克利斯顺风车业务成“造血机器”上半年贡献近9成营收)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