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访问

嘀嗒出行顺风车优惠券领取( 我国的顺风车业务由一日千里的市场份额下线,为什么是现在?)

作者|林夏曦

编辑|胡六基

在美国一些城市附近繁忙的道路上,会设立一条名为HOV lane(全称high-occupancy vehicle lane)的快速车道。 只有车内有 2 人或 2 人以上的车辆才能使用。 目的是提高道路车辆的利用率。 ,鼓励人们拼车、搭便车等行为。

这种设置在美国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国2016年才在部分城市开始使用HOV车道,同年七部委也出台了《网约车暂行办法》,2018年出台了《指导意见》,明确了他们对网约车业务发展的鼓励态度。 我国的网约车业务发展迅速。

转折发生在2018年8月,滴滴顺风车因两起事故彻底停产。

这给了被要求整改但没有下线的滴滴出行可乘之机。 在网约车市场占据最大份额,并迅速扩张。 时隔一年多,2019年,它拿下了国内近70%的网约车市场份额。

现在,嘀嗒出行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力争成为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

然而,行业老大滴滴尚未上市,滴滴出行便仓促进入资本市场。 真的准备好了吗?

为什么现在?

10月8日,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

其现任CEO宋忠杰曾在惠普、谷歌和普源科技担任营销管理,履历显示他擅长营销。

2010年7月,宋中杰创办了团购网站“滴滴团”,随后在2014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共同创立了滴滴拼车。避开“主战场”,选择专注网约车业务。

目前,包括宋中杰在内的管理团队合计持有滴滴出行34.43%的股份,占总表决权的50%。 上市后可控制73.57%的表决权。 可以说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此外,蔚来资本、IDG、崇德投资分别持有上市前股权21.6%、10.23%、7.15%,易车、高瓴资本、京东、携程也在股东之列。 持股比例介乎2%至5%。

按照E轮融资后约66亿元的估值,创始人团队持有的股份价值约22亿元。 价值约68亿元。

那么这次万众瞩目的嘀嗒出行的原因是什么?

从现有数据来看,滴滴出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三部分:网约车业务、出租车业务、广告业务和其他业务。 其中,2020年上半年网约车业务收入2.72亿元,占总收入的87.76%,其他两项业务占比分别为5.01%和7.23%。 可以说,网约车业务构成了滴滴出行的“基础市场”。

根据招股书信息,嘀嗒出行已在全国366个城市推出网约车业务。 2019年,共享出行业务总交易额达到85亿元。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嘀嗒出行 App 的月均活跃用户为 1470 万,总行程为 5930 万次。

更重要的是,滴滴出行在2019年以66.5%的市场份额位居网约车市场第一,并自2019年以来连续15个月实现盈利。

如果要从月活跃用户的角度寻找参考,最合适的是滴滴出行这家领先的网约车公司。

易观千帆的一份数据显示,除4月(未查到数据)外,2020年前5个月,滴滴出行和滴滴出行的月均活跃用户分别为5676.6万和662.63万。 ,滴滴出行是滴滴出行的8.6倍左右。

注:前两项数据来自易观千帆第三方数据平台,仅包含单个App的月活跃用户数据。

不过,滴滴表示,如果算上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等入口,月活跃用户数约为3亿。 那么,与滴滴出行招股书中的1470万月活跃用户相比,前者约为后者的20.4倍。

了解了滴滴出行的经营情况后,很多人不免会问一个问题:急于上市的滴滴出行是缺钱吗?

从滴滴出行的报告数据来看,9.02亿元的总资产中,理财产品4.16亿元,银行存款2.38亿元,合计6.53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26%。

此外,嘀嗒出行招股书中最大的亮点是连续15个月实现盈利。 那么,这个时候上市,对于具备“腰包鼓鼓”能力的滴滴出行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嘀嗒出行顺风车优惠券领取(
我国的顺风车业务由一日千里的市场份额下线,为什么是现在?)

在滴滴顺风车业务完全恢复、拿到完整数据之前,上市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滴滴顺风车在2018年发生两起事件后,从当年8月底开始沉寂。直到2019年11月,少数城市才逐步恢复网约车业务,直到2020年6月,滴滴顺风车才逐渐恢复运营。网约车业务基本大规模恢复。

在此期间,滴滴顺风车业务的乘车量从2018年第四季度开始大幅增长,并一直持续到2019年底疫情爆发前。 “乘虚而入”。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2019年的市场份额数据中,网约车行业原本的“一哥”几乎没有了踪影。

一旦2020年滴滴顺风车陆续回归,滴滴出行所谓的66.5%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

当然,滴滴出行此时上市,也可能是为了应对滴滴出行可能在网约车业务全面复苏后的反扑。 嘀嗒出行上一次融资是在2018年5月,到现在已经2年多了。 虽然账面70%有现金,但从绝对价值上来说,“弹药”还是不够的。

招股书披露,嘀嗒出行的募资用途包括为乘客和车主使用优惠券和补贴,以及线下和线上营销活动产生的费用。

滴滴出行值不值得投资?

了解完滴滴出行此时上市的背景,就可以看出滴滴出行交出了一份怎样的财报。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目前市占率第一、盈利第一的滴滴出行是否值得投资?

2019年滴滴出行全年营收5.81亿元,调整后净利润1.72亿元,净利率高达29.69%。 2020年上半年进一步逆势增长,实现营收3.1亿元嘀嗒出行顺风车优惠券领取,调整后净利润1.51亿元,净利率大幅上升至48.57%。

那么滴滴出行是如何从2019年开始实现盈利的呢? 这还得从网约车业务独特的资产结构及其相应的低补贴说起。

首先,简单来说,嘀嗒出行是典型的“轻资产”。 它有多轻? 除了上面提到的“70%的资产都是钱”,滴滴出行账上的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与经营相关的更“具体”的资产合计仅为9036.6万元,占比不到10占总资产的百分比。

我们和经营汽车租赁业务的神州租车做个对比,看看这个资产到底有多轻。

截至2020年6月末,神州租车共有租赁汽车资产90.1亿元,占总资产的64.89%。 相应地,上半年这部分汽车的折旧为10.53亿元,占收入的38.18%,也成为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

显然,滴滴出行不需要购买庞大的车队,也没有车辆折旧费用,这是“轻资产”结构的最大特点。

此外,低补贴是滴答出行盈利的另一关键因素。

在出行互联网企业中,补贴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与快车和专车业务相比,顺风车的市场份额较小,盈利模式也相对单一——平台只是提供供需匹配的平台。 最后向车主收取百分之几的信息服务费。

同时,在顺风车的赛道上,竞争相对有限,补贴远低于快车和专车,节省了很大一部分补贴支出。

不过,招股书数据显示,嘀嗒出行2018年在出租车业务上也大烧钱,补贴出租车司机和乘客共计9.33亿元。

然而,滴滴出行花的钱并没有带来满意的回报——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其出租车业务分别实现收入626万元和1556万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08%和5.01 %, 分别。

有9.33亿元的巨额补贴,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赚回来。 因此,滴答出行在2019年之后,转而与出租车公司、协会合作推广业务。

至于2020年上半年的逆势增长,仔细看数据会发现,嘀嗒出行近6个月累计免费乘车人次为5930万人次,同比下降20%,但相应的服务费率由4.8%变为4.8%。 增至8.3%。 因此,疫情过后网约车服务费率的大幅提升成为2020年上半年逆势增长的重要原因。

就这样,在原最大竞争对手滴滴出行的整顿期间,滴滴出行依靠“轻资产”、“低补贴”,以及在用户量增加后大胆提高费率,逐步实现盈利。

但问题是,这种市场份额和持续的盈利能力还能持续多久?

两个最简单也是最严肃的问题:第一,滴滴顺风车全面回归后,滴滴出行能否保住顺风车近70%的市场份额? 其次,在新一轮补贴大战可能打响后,滴滴出行能否顶住对手的强势进攻,继续保持盈利?

嘀嗒出行顺风车优惠券领取(
我国的顺风车业务由一日千里的市场份额下线,为什么是现在?)

你只需要了解滴滴出行对网约车业务的重视程度,你就会知道滴滴出行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据相关人士透露,此前,顺风车业务约占滴滴整体业务订单的8%-10%,但却是滴滴整体业务中少有实现盈利的业务板块。

据媒体报道,一位接近滴滴核心管理层的知情人士透露,2017年网约车业务为滴滴贡献了8亿元的净利润,这是影响滴滴整体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

从盈利角度来看,滴滴不可能放弃随心所欲的赛道。 它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重新夺回市场份额。 这也意味着,滴滴夺回的份额,有相当一部分将被滴滴出行流失。

退一步说,即便滴滴出行能够保持在随心所欲赛道的份额,以目前近70%的份额来看,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的可能性不大。 实现业务规模的增长,只能靠整体市场需求的扩大,但随心所欲消费理念的培育和需求的增长不是滴滴出行所能控制的。

因此,滴滴出行在招股书中称,“顺风车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40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1139亿元”,这恐怕只是一种崇高而美好的“期待”。

滴滴出行值不值得玩?

使用网约车平台的乘客想省钱,车主想分摊成本。 因此,双方对价格都比较敏感。 那么,嘀嗒出行的乘车价格到底有多“香”呢?

城市圈查看实时价格后发现,如果从北京国贸出发,搭车到北大,滴滴出行和滴滴出行平台的一站式价格分别是42元和30元,而嘀嗒出行优势明显; 但如果从同一个起点搭车到200公里外的河北承德火车东站,价格就会发生变化。 两款售价分别为238元和332元。

也就是说,对于乘客来说,嘀嗒出行的乘车价格只是对中短途出行比较划算,对长途出行则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除了价格,知乎上也有不少用户对嘀嗒出行的算法提出了批评。 例如,乘客与车主的匹配度、距离计算往往存在偏差。 这与滴滴出行的技术投入不无关系。

2017年以来,嘀嗒出行的研发支出从1000万元小幅增长至2200万元,但占营收的比重从20.29%下降至7.16%。 可以说没有太多的亮点。 如此有限的投资源于滴滴出行相对单一的业务和有限的资产规模。

相比之下,滴滴不仅有快车、专车、顺风车等服务,还自主研发导航地图、自动驾驶等业务。 36氪2018年获得的一份财务数据显示,滴滴出行2018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为71亿元,与滴滴出行不在一个档次。

除了价格和技术,从2018年两起事故后进入整改期的滴滴来看,网约车的安全性也受到广泛关注。 滴滴线下整顿期间,忙于抢占市场的滴滴出行在安全方面的投入有限。

2018年首次将安保费用计入费用后,嘀嗒出行全年相关投入在101万元至949万元之间,仅占营收的0.85%至1.65%。

但事实上,在2018年3月、2018年8月滴滴下线整改之前,易到和滴滴出行就已经被上海市交通委执法组约谈,要求平台加强整改。 但此后滴答出行基本处于边运营边整顿的过程中,并没有长时间停止运营,而是迎来了用户量的跃升。

这前后,嘀嗒出行发生了很多意外。

2018年1月,北京滴滴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乘客胸椎骨折(八级伤残)。 后经法院认定,车主的车牌不属于本市公交车牌照,不具备提供用车服务车辆的资格,滴滴出行未履行查验司机和车辆是否符合规定的义务。标准。

2019年1月,广州白云发生一起滴滴司机持刀刺伤乘客的事件。 乘客因中途不同意加价被司机殴打,手机被抢走,手指也被车主动用。 控制刀划痕。

2019年5月嘀嗒出行顺风车优惠券领取,沉阳一名滴滴顺风车司机因等待时间过长而不满。 他不仅继续侮辱乘客,而且拒绝按照约定的路线行事。 粉碎性骨折和其他损伤。

裁判文书网显示,截至2020年10月12日,以北京长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滴滴出行运营公司)为当事人,基本作为被告存在的文书共58份打折,其中16份交通事故赔偿责任12条,交通事故损害赔偿9条,人身损害赔偿8条。

值得注意的是,从多起案件的判决结果来看,由于网约车相关法律尚无统一明确的规定,各地法院仍以当地政府发布的指引作为判决依据。

在天津、北京的判决中,滴滴出行被判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不过,广州、沉阳等地也有案例。 法院认为滴滴出行只是信息平台,不承担赔偿责任。

另外,虽然在滴滴出行报告上可以看到每年数百万至上千万元的保险费用,但在2015年发生在天津的一起滴滴搭便车车祸中,滴滴出行推广的承保公司中意保险相信我不对乘客承担赔偿责任,并且合同对于通过滴答出行的运营公司而言是相对人为的。 滴滴出行也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认为因司机疏忽造成的事故应由司机全额赔偿。

由于现有的网约车法律法规不适用于免费乘车,这意味着滴滴出行在新规出台后随时可能面临合规成本的大幅增加。 上市后,这种变化可能伴随着投资者的损失。

在技​​术尚未完善、相关法律尚未实施、滴滴顺风车全面恢复后数据尚未披露之前,滴滴出行仓促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或许可以解释其紧迫和焦虑。

赞(0)
转载请注明出处:0512打折网 » 嘀嗒出行顺风车优惠券领取( 我国的顺风车业务由一日千里的市场份额下线,为什么是现在?)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