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正在北京一家进口食品折扣店购物。韦林聪 摄
北京一家进口食品折扣店的货架上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商品。韦林聪 摄
进口品牌矿泉水市场价169元一盒,99元可买2盒;进口东南亚白咖啡3盒30元;欧洲面包干的价格是9.9元一盒……周末的晚上,北京西单商业街的一家进口食品店很热闹。也是进口食品。由于临近保质期,商品将以明显更低的价格出售,吸引众多消费者。
从线下门店到新兴的线上平台,近两年临时食品成了一些商家的“赚钱之路”,有的商家甚至直接让剩余保质期成为商品价值的计算依据。这些过去让食品生产商、经销商和超市头疼的问题似乎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Advent Foods 是如何成为一家企业的?这些新模式能否解决食品零售行业的暂时问题?消费者应该注意什么?
限期未满,打折带来人气
“这些产品还在保质期内,保质期不影响消费。店里的货转的很快,饼干,咖啡,生鱿鱼圈,我经常买,进口的矿泉水也是用盒子装运的。搬家。”北京张阿姨是某进口折扣店连锁店的常客,“会员卡被扣了几千块钱!”
很多细心的消费者发现,在普通超市里,往往会有快到保质期的产品在专区打折出售,或者作为礼品赠送。而现在,过期商品已经变成了生意。
线下,怡食仓、优品世惠、T3进口食品等折扣店越来越多。有的品牌有十几家店。这类店铺主要销售接近保质期的进口食品,包括零食、饮料、饮料等,价格往往远低于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
在线上,第一个尝试根据保质期为食品定价的平台开始出现。例如,品牌食品销售电商“好食期”根据剩余保质期对食品进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价格折扣;小程序电商平台“好食联盟”通过零售价除以保质期前的总天数计算出商品价值。 ,随着到期日的临近,商品价格逐渐下降。
打开20折APP,可以在首页看到20折到40折等不同的折扣区,对应不同剩余保质期的产品,比如点击20折区,可以看到有效期还有1个月15天的面包1.20% off; mochi 剩余 2 个月零 6 天有效期 1.50% 折扣…
许多消费者欣赏这些产品的好处。
线下门店“黄粮仓”创始人徐鹏介绍,自2016年开第一家店以来,目前已有16家门店,营业额从500万元左右增长到去年的39余家万元,预计今年将增长30%左右。徐鹏将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为老客户群的稳定性和粘性。 “我们的客户还是以中老年人或者居家的人为主,他们对生活的预算意识比较强,买的越多,越能找到很多好处。”徐鹏说。
在线平台也出现了良好的增长。好食时代创始人雷勇介绍,自2016年平台成立以来,用户数已接近1亿,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专注于高校消费者的好食者联盟创始人邱哲表示,该平台从去年10月开始进入高校,截至今年6月,已进入北京约15所高校。
发现行业问题临期食品店,浪费转型价值
曾经存货难处理的过期食品如何成为商机?
一方面,从传统渠道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剩余”产品来看,即将到期的食品业务将原本的浪费变成了价值。
据多位业内人士介绍,食品流通一般要经过品牌商(或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一般情况下,为降低积压风险,线下超市和线上电商不接受超过1/3保质期的国产食品和超过1/2保质期的进口食品。以保质期为一年的食品为例,国产产品自生产日期起已经过了4个月,进口产品已经过了6个月,往往无法通过普通渠道销售。
徐鹏观察到,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上游商家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在批发、供销等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产品到期未售出,导致产品滞销。需要处理的情况。
在一些企业眼中,这正是商机所在。 “食品不应该有过期产品,过期产品只是资源错配,还没找到适合的。”邱哲表示,好食者联盟旨在积累数据,让对保质期有不同偏好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产品。自己的商品。
雷勇认为,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通关渠道非常分散。它们大多体积小、位置偏远、无计划、可预测,商品的流通效率和销售速度很低。一旦食品从过期商品变为过期商品,对于制造商和分销商来说都是负面资产。好食期希望从源头上提升行业流通效率,打造全新的“越近越便宜的品牌食品特卖电商”。 “我们往往可以在一天之内为厂商清理几十万个订单,这对于线下的大型连锁店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雷勇说。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高性价比产品的追求得到了满足。
邱喆说:“在经营过程中,我们发现消费者真正最关心的不是保质期,而是价格。他们之所以选择保质期,主要是因为销售的产品是市场有不同的保质期。同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也很难满足。一旦提供差异化定价,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就不会再拒绝过期的产品。”
部分线下门店主要以进口打折食品为主,这也与进口商品越来越受欢迎有关。徐鹏表示,他们的主要消费群体对价格比较敏感,但大家都愿意买好产品,尤其是进口商品,这也与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谋而合。
市场巨大,未来可期
过期食品业务有多大?
雷勇说,全国每年因流通效率低而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1000亿元。徐鹏算了一笔进口食品:2017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已超过600亿美元。以5%的库存量计算,这是一个百亿元的市场,“而且规模还会不断扩大”。 .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仅零食产业的年产值就已超过2万亿元。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如何减少过期食品的浪费确实值得探索。
但是,当前的食品过期模型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消费者抱怨产品保质期提醒尚未到位。北京居民张女士说,每次购买打折食品时,她都会仔细查看保质期,估计自己是否可以在保质期内食用。但是,一些不了解情况的消费者,往往看到价格合适就拿走。根据相关规定,食品经营者在销售过期食品时,应当醒目提醒消费者,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但笔者走访发现,部分销售进口过期食品的折扣店并没有对产品的保质期进行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应注意。
也有消费者表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在进口食品折扣店能省多少钱。 “我就是觉得跟同类产品比起来应该是挺便宜的,不知道这个产品怎么样,原价多少,打折多少临期食品店,不想仔细查,我只是希望使用体验不错。”一是在折扣店。采购小伙子说。在一些线下进口食品折扣店,商品的原价、折扣等信息不完整,基本上是“现买现买”的方式。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钱是靠不透明的信息赚钱的。”
对于线上平台来说,如何向消费者、食品厂商和品牌推广新的商业模式,理顺与现有零售体系的关系,是一个亟待突破的问题。
许多企业正在计划采取更多行动。食仓新店仍在开业中,未来计划进一步拓展品类;将低粮价造成的数千亿元粮食损失降到最低……对于即将到期的粮食未来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魏临聪李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8月8日第04版)